閱讀歷史 |

第40章 後周攻南唐之戰十四 (第3/3頁)

加入書籤

要的支援與增援。邊鎬的加入,無疑為南唐的防禦體系增添了一道堅實的防線。

然而,這一精心策劃的戰略部署,在中書舍人韓熙載眼中卻別有一番解讀。韓熙載,一位以直言敢諫著稱的文臣,他深知親王掛帥本就意義非凡,是對其能力與地位的雙重肯定。因此,當他聽聞增設監軍的訊息時,不禁憂慮重重。在他看來,此舉非但未能增強作戰力量,反而可能因權力分配問題在軍中埋下不和的種子,影響將士們的團結與士氣。於是,韓熙載毅然上書,言辭懇切地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與見解,希望李璟能夠三思而後行。

然而,面對國家存亡的緊要關頭,李璟的心志異常堅定。他深知,戰場之上瞬息萬變,任何細微的疏忽都可能導致滿盤皆輸。因此,儘管他理解並尊重韓熙載的意見,但最終還是選擇堅持自己的決定,相信自己的判斷與佈局能夠引領南唐走出困境,重振國威。

此外,為了在南唐的疆域內構築起更為堅實的軍事防線,李璟皇帝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遠見卓識與決心,他親自策劃並推動了一項全面而積極的軍事招募策略。這項策略不僅著眼於數量的擴充,更重視質量的飛躍,力求將天下英才盡攬麾下。為此,他特意選派了以識人善任著稱的鴻臚卿潘承佑,作為特使,踏上了前往泉州、建州等軍事重鎮及人才輩出的地區的征途。

潘承佑深知此行責任重大,他帶著李璟的厚望,深入民間,廣開才路,不僅透過張貼告示、舉辦比武大會等形式吸引有志之士,還親自走訪各地軍營、府邸,與各路豪傑促膝長談,尋覓那些隱藏在民間的驍勇善戰之將。他的真誠與慧眼,很快便在士林中傳為佳話,吸引了眾多英雄豪傑的注意。

經過一番精心篩選與考察,潘承佑不負眾望,成功招募到了諸如前任永安節度使許文稹、靜江節度使陳德誠這樣的資深軍事將領。他們不僅作戰經驗豐富,更有著卓越的指揮才能和深厚的戰略眼光,為南唐軍隊帶來了寶貴的實戰經驗和管理智慧。此外,潘承佑還獨具慧眼,發掘並推薦了建州地區的傑出人才鄭彥華,以及以勇猛著稱的名將林仁翰之弟林仁肇。這兩位年輕將領,雖初出茅廬,卻已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和過人的膽識,成為了南唐軍中的後起之秀。

這些新將領的加入,如同一股清新的血液,迅速在南唐軍隊中蔓延開來,極大地提振了士氣,也為軍隊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李璟皇帝見狀大喜,隨即對這批新招募的將領進行了妥善安置與重用。他任命許文稹為西面行營應援使,負責鎮守邊疆,抵禦外敵;而鄭彥華和林仁肇也被授予了重要的軍事職務,他們與許文稹並肩作戰,共同承擔起保家衛國的重任。在李璟的英明領導下,南唐軍隊在這些新將領的帶領下,逐漸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戰鬥力與凝聚力,為國家的繁榮與安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人物介紹:

潘承佑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南唐大臣

潘承佑(?-962年),字乾休 ,閩地(今屬福建)人,五代十國時期閩國(殷國)、南唐大臣。

潘承佑早年曾仕吳國,擔任光州司法參軍,後棄官歸鄉,又仕於閩國,事王延政為鎮武軍節度判官,在王延政建立殷國後被拜為宰相,擔任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旋因直言進諫而被削去官爵 [8],勒令賦閒在家。他在閩國滅亡後轉仕於南唐,歷任衛尉少卿、鴻臚卿,最終以禮部尚書致仕,隱居洪州西山,建隆三年(962年)病逝。

潘承佑在擔任宰相時,曾上疏“奏十事”,指出當時國家的十條弊政,涉及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多個方面,從一個側面總結了封建王朝敗亡的教訓,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