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76章 骶骨反射區 (第1/3頁)

加入書籤

嘿,朋友們!今天咱們要一起深入探索一個在人體中深藏不露卻又極其重要的部位——骶骨反射區!

說起骶骨,這可真是人體骨骼中的一位低調“大佬”。在我國古代,人們就已經對一些重要的骨骼有所認識啦。像“股肱之臣”形容的輔佐帝王的將相,還有“不為五斗米折腰”裡提到的文人風骨,都能看出古人對四肢長骨和脊柱骨重要性的樸素認知。

而到了現代,隨著醫學,尤其是解剖學的飛速發展,骶骨這個藏在深處、位置隱秘且功能強大的骨頭,終於也走進了大眾的視野。說它“無名”,那可真是一點沒錯,它的位置太靠裡,還在隱私部位,平時的“存在感”那是相當低。大部分健康人估計都沒想過,要是骶骨出了問題,那會是怎樣一番“慘狀”。

咱們先來聊聊骶骨的特殊位置和力學傳導。

“骶”這個字可不是從外國引進的哦,早在黃帝內經的時代就出現啦。《靈樞·癲狂》裡說:“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骶骨也。”還有《素問·虐論》裡提到:“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從這些記載就能看出,咱們古人早就把脊柱的末端區域叫做骶骨啦。“骶”字是個形聲字,取“砥”之音,通“骨”之意,這麼命名那可是大有深意的,因為骶骨在人體裡就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人類的骨架那簡直就是大自然的傑作,充滿了對稱的美。大部分骨頭都是成對存在的,可有那麼一些少數派,沒有“另一半”,被稱為“中軸骨”,骶骨就是其中一員。沒有“另一半”分擔工作,這可苦了骶骨。咱們站著的時候,兩條大腿還能互相支撐一下,可上半身的全部重量那是一點兒都不打折扣,全都透過骶骨往下傳導。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骨盆作為咱們兩條腿受力的基本平臺,有三大槓桿作用在上面,分別是脊柱和兩條下肢。而脊柱和下肢之間的負荷,全都要透過兩個骶髂關節來傳遞,骶骨就是骨盆這個關鍵平臺上起著樞紐作用的力的節點。

想象一下骶骨的解剖結構,和“負重”最相關的就是三個“面”。一個是和上面腰椎相連的腰骶關節面,另外兩個是和兩側髂骨相連的骶髂關節面,也叫耳狀面。要是把它和三星堆面具放在一起,咱們就能很直觀地理解啦。這骶髂關節面,也就是耳狀面,就像面具的兩個耳朵,最上面的腰骶關節面就像面具的頭頂。想象一下,假如三星堆的小人要承受骶骨每天的“酸爽”工作,頭上“泰山壓頂”,兩邊耳朵又遭到髂骨的“夾擊”,那表情估計比現在的面具還要精彩和微妙呢!還好造物者體諒骶骨的辛苦,給它精心設計了兩側的骶髂關節接觸面,保證它有足夠的摩擦係數,還能在很小的範圍內活動,能以“最佳的姿態”去承受壓力。解剖學和生物力學實驗都表明,正常人的骶髂關節可是有運動潛能的滑膜關節喲。它的特點是構成關節的軟骨是纖維軟骨,不是透明軟骨,再加上關節周圍那些強壯的韌帶、凹凸不平的關節面,一起決定了這是一個主要功能是穩定的關節。當然啦,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骶髂關節也有那種不太明顯的微動功能。

在生理情況下,粗糙的關節面提供了超大的壓應力和摩擦係數,再加上骶髂關節周圍強大的韌帶環,一起保證了骶髂關節的穩定。同時呢,關節的微動又能讓骶髂關節以最好的角度適應人體不同姿勢下的力學特徵,最終保證骶骨這個樞紐能幫咱們“負重前行”。

再來說說骶骨中穿行的神經。

骶骨是由 5 節分開的椎骨融合而成的,所以有著非常獨特的解剖特點。骶骨中間是空的,叫做骶管,裡面裝著脊髓的末端。而骶骨的前後都有對稱的小孔,叫做骶孔,這裡面一共有 5 對、10 根骶神經在穿梭呢。神經就像電線一樣,把大腦發出的命令傳到各個器官,同時又把各種感覺訊號傳回大腦。具體到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