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河北省—譚姓、廖姓、鄒姓、熊姓、金姓、 (第1/3頁)
譚姓
- 起源:
- 源於古代諸侯國:譚國是西周至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譚姓,是少昊氏後裔。西周穆王時期分封的譚國位於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爵位為子。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便淪為齊國的附庸。到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公元前 683 年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譚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這也是山東譚氏的由來。
-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
- 源於瑤族:瑤族始祖盤瓠的後代中也有漢化改姓為譚氏的。史籍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自稱盤瓠之後,望出弘農。弘農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區。
- 源於蒙古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塔塔兒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塔塔兒部被成吉思汗剿滅後,一部分族人遷入遼東地區,分別融入滿族、鄂倫春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譚氏;蒙古族坦開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清中葉以後所冠漢姓也為譚氏。
- 談氏避諱改姓: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的情況,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西大部分地區)有此類情況。
- 源於偃姓:偃姓為避戰亂,其中一支遷徙後改姓譚。
- 變遷:
- 先秦時期:譚姓主要活動於山東和河南地區。
- 秦漢晉南北朝時期:譚姓已經逐漸繁衍到各地。
- 唐朝時:譚姓成為湖南的著名大姓,其主體也由北方移入了華南地區。唐宋元之際的幾次大移民和民族的融合,使南部譚姓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
- 明清時期:山東地區向東北的移民,以及清滿洲八旗漢化過程的加速,形成了膠東和遼東兩半島的譚姓群。
- 在河北省的分佈:關於譚姓在河北省的分佈沒有特別集中的大的聚居地,但隨著歷史上的人口遷徙和流動,譚姓在河北各地均有零散分佈。比如一些歷史上的移民定居、官員調任、商業活動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譚姓人口在河北的出現和繁衍。不過相比湖南、廣東、四川等譚姓人口集中的省份,河北省的譚姓人口數量相對較少。
廖姓
- 起源:
- 以國為氏:廖姓發源地是古廖國都城(今河南南陽市唐河縣),得姓始祖為古廖國第一任國君廖叔安,乃五帝之一顓頊的後裔。原居帝丘(即今河南濮陽市),夏朝時被封於飂(廖字)國,故稱飂(廖)叔安。春秋時,廖國被楚國所滅,後人以國為氏。
- 出自周文王後裔:廖姓出自周文王之子伯廖,周武王滅商後封周文王之子伯廖於古飂國之地,在今河南唐河南的湖陽鎮,春秋初滅於楚國,子孫以國為氏。
- 源於改姓:
- 出自殷商末期宮廷官吏,殷紂王執政時,管理冠蓋之官的顏氏和管理服裳之官的繆氏兩位大夫因棄官隱居到維陽(今甘肅武威),兩家居於一處,相親相敬,遂合二氏之字改姓為廖氏。
- 明代福建人張元入贅廖家,改姓廖,其子孫遂為廖姓。
- 變遷:
- 先秦時期:廖姓活動在河南、四川。
- 秦漢時期:廖姓已擴散到河北、湖北。
- 兩晉南北朝時:廖姓分佈在湖南、廣東、江蘇等地。
- 唐初:有廖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