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湖北省—汪姓、鄭姓 (第1/2頁)
一、汪姓的起源變遷與分佈
汪姓,作為中華姓氏之一,其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在湖北省,汪姓的分佈廣泛,且有著獨特的起源和變遷歷程。
1. 汪姓的起源
汪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漆姓、姬姓和嬴姓。
漆姓帝舜時期,浙江武康地區活躍著一支防風氏部落,夏朝初,防風氏國君為禹所殺,部落向北遷移。商朝時,防風氏後裔改姓漆,稱汪芒氏,也稱汪罔氏。到了周朝,部落北移至山東,融入長狄之中。春秋時期,在魯北博興建立鄋瞞國,也叫長翟。汪芒氏之後裔以汪為氏,漆姓汪氏的歷史至少有4000年。 -姬姓:商末周文王佔領河南魯山的古魯國,封給周公旦之長子伯禽,是為魯國。傳至魯成公,其庶子公子汪食邑平陽,即今山東新泰縣西北,其子汪誦以父之字為氏,姬姓汪氏的歷史至少有2600年。
嬴姓:西周時,汪為秦國支庶所封的侯國,故城在今陝西澄城,近山西臨猗西南臨晉古城。直到戰國時,汪國還存在。公元前430年魏文侯伐秦,駐臨晉,汪國可能在此時滅於魏。子孫以國名為氏,這支嬴姓汪氏的歷史至少也有2400年。
2. 汪姓的變遷
汪姓的變遷歷程,是一部生動的歷史畫卷。從先秦時期開始,汪姓就在浙江、河南、陝西、山西、山東等地活動。兩漢至唐朝,汪姓主要的活動地區在皖贛浙蘇地區,已經發展為當地的望族。
宋朝時期,汪姓大約有4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6%,排在第三十二位。汪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佔全國汪姓總人口的53%,主要分佈在安徽、江西,這兩省集中了汪姓總人口的77%;其次分佈於浙江、河南,這兩省集中了汪姓總人口的13%。全國形成了以安徽為中心的皖贛浙豫汪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汪姓大約有6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67%,為明朝第二十八位姓氏。主要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這三省大約佔汪姓總人口的75.7%;其次分佈於湖北、四川,這兩省集中了汪姓總人口的11%。安徽為汪姓第一大省,約佔汪姓總人口的45%。宋元明期間600餘年,汪姓人群主要向江南和西部遷移,以安徽為中心的皖浙贛汪姓人口聚集區依舊存在。
3. 汪姓在湖北省的分佈
在當代,汪姓人口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6%,總人口大約有483萬,列全國第六十位。汪姓在湖北省的分佈也頗為廣泛,尤其在黃岡市等地,有著深厚的汪姓文化底蘊。
黃岡市汪氏宗親分佈村落眾多,如英山縣孔家坊鄉的新鋪村、四顧墩村,金家鋪鎮的汪家河村、雙龍廟村等;黃州區堵城鎮的朱嶺村、軍嶺村,陳策樓鎮的汪家學村等;羅田縣三里畈鎮的葉家灣村,匡河鎮的大畈坪村、九口塘村等;蘄春縣的橫車鎮涼崗村、張塝鎮的馬鞍山村等;團風縣方高坪鎮的方高坪村;武穴市餘川鎮的下汪宕村;黃梅縣下新鎮的汪塥村、新開鎮的汪家廟村;浠水縣的汪崗鎮楊祠村、馬石廟村等。這些村落的汪姓居民,世代繁衍,形成了獨特的汪姓文化。
二、鄭姓的起源變遷與分佈
鄭姓,同樣作為中華姓氏之一,其歷史同樣悠久,文化底蘊同樣深厚。在湖北省,鄭姓的分佈也頗為廣泛,且有著獨特的起源和變遷歷程。
1. 鄭姓的起源
鄭姓源出姬姓,得姓始祖是鄭國第一代君主鄭桓公友。鄭桓公原為周厲王的侄子,周宣王的庶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鄭桓公於鄭地(今陝西華縣東),建立鄭國。鄭桓公三十三年(前774年),鄭桓公遷鄭國於河南新鄭,為鄭國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鄭國被韓國滅亡後,國人改姓為鄭,自三國始設滎陽郡之後,天下鄭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滎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