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河南省補充—王姓、申姓、嶽姓 (第1/2頁)
王姓
- 起源:
- 出自姬姓:這是王姓最主要的起源之一。一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後裔,春秋時畢公高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後被分封於魏,魏被秦滅後,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便以王作為姓氏。二是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其後人由洛陽遷居於太原、琅琊,時人號稱“王家”,因以為氏。三是周平王太孫姬赤之後,周平王去世後太孫赤繼承王位不久便被推翻,出奔晉國,其子孫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
- 出自媯姓:公元前 404 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後齊國被秦國所滅,齊國末帝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其中田升之子田安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濟北王,西楚滅亡後,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為紀念這一時輝煌,改姓王,為河南王氏。
- 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商紂王叔父)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殺後,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今河南衛輝北)附近,子孫世代為他守陵,並改王為氏以紀念。
- 他族改姓或賜姓:如王莽建立新朝時曾賜姓;五代時劉去非改姓王;北朝時西域胡人支頹褥之子支收改姓王;明朝有謝氏、孫氏等改姓王;愛新覺羅家族也有一支改姓王等。
- 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為王氏;隋唐之際羌族鉗耳宗、鉗耳幹兄弟,營州地區高句麗人等改姓王氏;匈奴、契丹、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也有許多改姓王氏。
- 變遷:
- 秦漢時期:王姓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縣、蒲縣、平陸、河南開封、虞城、淮縣,陝西咸陽,山東淄博,福建南安等地。
- 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少數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琅邪王姓的後裔王導和王敦兄弟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時稱“王與(司)馬共天下”。同時,太原王姓祁縣支在司馬懿專權時遭受滅頂之災。
- 隋唐時期:隋滅陳時,原仕於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別遷於關中、河北、河東等地。唐末時,琅邪王姓的後裔王潮和王審知兄弟南遷福建,建立閩國。
- 宋元明清時期:北宋滅後,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陽〈今河南浚縣〉令王言為開基祖)的不少人遷居江浙一帶。元末戰亂和張獻忠餘部繼續抗清,以及後來的“湖廣填四川”等移民運動,使得王姓在中原地區有了更為廣泛的分佈。
- 分佈:如今,王姓是中國人口數量最多的姓氏之一,在河南省也是分佈廣泛的大姓。河南省的多個地市都有王姓人口分佈,如鄭州、洛陽、開封、南陽、商丘等地。這些地區歷史文化悠久,是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中心,為王姓的繁衍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例如,在一些歷史悠久的村落和家族中,王姓有著較為集中的分佈,並且形成了獨特的家族文化和傳統。
申姓
- 起源:
- 源於姜姓:商末時期,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在周滅商後“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其後人居住在大河一帶。周宣王時,其族一部分被封於謝國(今河南省南陽),建立申國。春秋初為楚國所滅,後人以國名為氏,形成申姓的一支。
- 源於西申:留在大河一帶的伯夷、叔齊後人渡過大河,移居陝西,稱為西申,後稱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聯合犬戎攻周,後被秦國所滅,其族人也以申為氏。
- 源於炎帝后人:炎帝后人呂封於申地(今上海市一帶),稱為申呂。申呂建立申國,為伯爵,稱申伯呂,後被楚所滅,後人以國為氏,也是申姓的來源之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