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低到令人震驚的大唐糧食產量 (第1/2頁)
“是趙校書來了。”
李承乾聽到稟告說趙崢進來,高興的快步過去迎接。
“太子殿下~”
趙崢進門後拱拱手。
“孤聽聞趙校書此番種植了新的作物,孤很是好奇啊。”
李承乾將趙崢引入座後問道。
“是新作物,但是還不確定產量的多寡。只能算是先試種吧。不過應該會比粟米要高產許多。”
“比粟米高產許多?是何作物?畝產大概多少?”
李承乾有預感,這個糧食應該很重要。
“正常來說應該有個400-500斤吧”
唐畝大概相當於現代的0.8畝,玉米現代均產量約600公斤\/市畝(乾重)。
大唐肯定沒有現代那麼多的化肥農藥,肯定要打折扣,趙崢直接打個6折,摺合500斤-600斤,再摺合成唐斤約420-500斤左右,應該屬於相對保守的估計。
“400-500斤!趙校書,這可不敢妄言!”
李承乾猛的站了起來。
大唐這個時候的畝產(唐畝)不過幾十斤。
這不是作者在瞎說。
北方粟米的畝產,根據《新唐書·食貨志》記載“一頃百畝,出米五十餘斛(石)。”也就是說粟米的畝產為5鬥多,唐的1石約為現在的42公斤。
唐10鬥為一石。
因此,唐朝的糧食畝產量為:北方粟米約50斤\/市畝。(摺合唐畝約35唐斤\/唐畝)
也就是說唐朝種100畝地(唐畝),不過3500多唐斤的糧食產出。
唐朝初期賦稅是租庸調製。
租即田租:每丁(18-60歲)每年繳納租粟二石。
調即戶調:隨鄉土所產,綾、絹、絁各二丈,綿三兩。如果繳布,則加1\/5,即二丈五尺,麻三斤。
庸即力役:每丁每年服役20天,閏年22天。如果不服徭役,可納絹或布代役,一天摺合絹三尺,稱為庸。
所以官府授田的百畝不可能全部種糧食,還有桑麻田。
唐朝的均田制承接自北魏,一般為了保證稅收能正常繳納,會有20畝桑田,10畝麻田。
也就是說只剩70畝種粟米,一年產出最多35石。
35石,一年還需要交稅2石。
也就剩33石,2000多斤糧食。
按照六口之家,正常年份,人均月口糧只有38市斤(32唐斤),人均一天一隻有一斤多的糧食。
這還沒算額外的戶稅,唐把百姓分九等戶,一說分三等戶。
下下戶一年也要500文的戶稅且只收銅錢,貞觀年間米價極低,鬥米不過四五錢,百姓買糧換銅錢也就又是額外的10石。
所以後世的王寶釧挖野菜也不完全是小說家戲說之言。
是真的糧食不夠吃,甚至衣服不夠穿。
穀賤傷農!
這也是李承乾為什麼聽到畝產400-500唐斤會這麼激動了。
這是唐朝人想都不敢想的數字。
如今小麥不過畝產一石約70唐斤,稻米1.5石,約105唐斤出頭。
後世宋朝得益於曲轅犁的普及推廣,稻米畝產也僅僅從隋唐的157斤\/市畝,提升到220斤\/市畝。
畝產400-500斤對如今的大唐來說,絕對是神糧!
“我現在只是粗估,這種糧食叫玉米,不過乾重也含了中間不能吃的芯的,具體多少待到秋後才能確定。”
趙崢也沒把話說太死,推廣用的肯定是二代種子,應該會有所退化的。
“哪怕是隻有300斤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