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商人和稅收 (第1/2頁)
朱元璋深吸了口氣,看向由剛才開始就一直認真傾聽的朱標:“太子以為如何?”
朱標這才回過神:“兒臣覺得陳林所言有理,但有還有些問題不明。”
朱元璋看著陳林:“有問題問他。”
朱標站起身,很正式的朝陳林微微拱手:“敢問陳大人,你剛剛說到重農抑商時,似乎是對這項華夏傳承已久的政策有不同的看法,能說說這方面的事情嗎?”
陳林驚奇的看著朱標。
不愧是能死死壓服永樂大帝的皇太子,一下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既然你都這麼問了,那就跟你好好掰扯掰扯。
“敢問太子殿下,如何看待商人這個群體?”
朱標稍微一思考:“低買高賣,不事生產,只要價錢合適,連國家都可以出賣。”
陳林沒有否認,轉而說道:“那殿下如果想吃南方的荔枝,北方的蘋果,百姓需要食鹽,需要布匹又找誰買?”
“那自然是找商人購買,可這又什麼關係嗎,商人低買高賣,從中賺取高額回報,卻並沒有創造任何實際價值,說難聽點就是社會的蛀蟲。”
陳林搖搖頭:“商人的定位是流通,北方的馬匹羊肉相對便宜,南方卻不產這兩樣物資,又對這兩樣東西有需求。
殿下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商人,身處南方的人豈不是沒有羊肉可吃,朝廷也無戰馬可用,這還不能體現商人的重要性嗎?”
朱標點點頭:“確如陳大人所言,商人有其重要的作用,可朝廷並沒有說取締商人,只是抑制商人,讓百姓們安心於農耕,而不是人人都想去賺取行商間的暴利,而荒廢土地。”
陳林點點頭後說道:“那咱們換個角度,商人大多數不生產初始物,更像搬運工,哪裡有需要就往哪搬,但他們豐厚的身家是不可否認的。
因為朝廷的抑商政策,導致商人群體地位低下,不能穿綢緞,子孫後代不能參加科舉,他們在擁有鉅額財富後,卻無法將錢財對等消費出去,導致市面上沒有足夠的金錢流通。
這就讓市面上的銅錢和白銀全都集中在少數商人手中,最終導致大明缺錢。
穀賤傷農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可封閉的商業環境導致貨幣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後,幣貴更傷農。
所以商人的問題是聚財,在於限制了金錢的流動,手上的金錢沒了去處,最終他們只能將錢財換成土地,或者說以各種手段兼併農民手中的土地,讓農民失去立身之本,從而動搖大明根基,這麼說殿下認同嗎?”
朱元璋和朱標,包括在場的一些官員,都是下意識的點點頭。
朱標繼續問道:“雖然有些牽強,但商人兼併土地確實有其可能,可這跟海禁政策有關係嗎?”
“當然有關係,既然商人手中的錢花不出去,那咱們就找個門路讓他們花錢,甚至包括哪些地主,只要他們看到海外貿易的暴利後,誰還願意將目光鎖定在產出可憐的土地上。
他們要出海,就要造船、僱人、採購物資,這些都需要錢,他們花錢,總要有人收錢。
這些錢流到誰手上?”
眾人皆是一愣,陳林從這個角度解讀商業,絕對是一種全新且又合理的理論。
但細細一想,其中規律豈不正好解決金錢被禁錮的問題?
陳林繼續說道:“商業的繁榮還可以為一些流民或者無業人員提供就業崗位,可以讓很多沒有土地的人得到養家餬口的收入,也給朝廷提供更多的商稅收入。
所有商業行為一進一出間,等於是為朝廷開闢一條全新的稅收通道,市面上的錢流通的多了,朝廷缺錢的窘境也能很好的得到解決。”
說到這陳林停頓了一下,要讓朱元璋朱標等人先消化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