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一百六十章陳國寶的想法 (第1/2頁)

加入書籤

</dt>

眼看湧入神木的難民越來越多,在周邊府縣的官員眼裡,有人認為趙無忌好大喜功,邀買人心;也有的認為他婦人之仁,不忍下手,其實早就該以雷霆手段驅散流民的;也有人認為他是年輕氣盛,不知天高地厚;還有像範仲平這樣的,一面暗自慶幸自己早早把流民驅趕走了,去了一個大麻煩,一面又懷著幸災樂禍的心情等著看趙無忌笑話的。

趙無忌目前面臨的處境,陳國寶很清楚,所以他也很著急,一萬人每天消耗的糧食是個巨大的數量,即使僅僅是每人兩頓稀粥。

西北連年旱災,本來就屬於缺糧之地,如今還沒到三月,最早的一批新糧上市,最快也得六七月,在這之前,糧食只會越來越緊缺。

趙無忌手頭糧食並不算少,但是支出糧食的地方也多,首先他要保證神木縣的限價糧食供應,這是他的根本,萬萬不能中斷的。

其次,趙無忌最近和蒙古林丹汗的察哈爾部也達成了戰馬換糧食的協議,以六萬石糧食,換取兩千匹蒙古戰馬,這樣算下來,又少了六萬石糧。

林丹汗部如今缺糧缺的厲害,面臨的局勢比神木縣還要嚴峻,據貴奇恰所言,近期已經有蒙古部落因缺糧而餓死人的事情發生了,以糧食換戰馬,倒還真不是趙無忌有多需要這些戰馬,趙無忌最重要的目的是,以供應林丹汗部糧食,來避免林丹汗因缺糧而孤注一擲襲擊大明。

若是林丹汗部落缺糧缺的狠了,必然會外出劫掠糧草,林丹汗打不過後金,那他只能把主意打到大明百姓的身上了,雖然趙無忌不懼蒙古人,但是能在談判桌上解決的問題,為何要在戰場上爭個高低呢?

糧食換戰馬,則大明、蒙古雙方都有利可圖,若是真正爆發起戰爭,林丹汗一旦入侵,大明境內的百姓必然會遭受兵災,而趙無忌若是全力在戰場上對付林丹汗,那他又哪裡有精力和人力去種植他的土豆和紅薯呢?

所以糧食換戰馬,勢在必行,也不容中斷,否則林丹汗狗急跳牆,大舉入侵大明的話,最終必然是一個兩敗俱傷的局面,而無論是大明還是蒙古,都承受不起這樣沉重的代價,只能白白便宜了皇太極。

所以實際上,趙無忌手頭真正能用在難民身上的糧食,其實是不多的,在陳國寶看來,這一萬人就是個巨大的負擔,大人如果不能當機立斷,儘早解決難民問題的話,早晚會被這些人給拖垮的。

陳國寶是孤兒出身,出身寒微,如今他擔任鄉勇隊的把總,待到趙無忌四千人募兵計劃的完成,他就會是帶兵千人的軍將,官職上大概類似官軍的千總一職,而對於他來說,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固然離不開他自己的刻苦和努力,也和趙無忌對他的提攜和培養是有很大關係的。

所以趙無忌對陳國寶來說,既是難得的師長,也是有知遇之恩的上官,是以陳國寶一向對趙無忌忠心耿耿,絕無二話。

如今趙無忌面臨難民問題的困境,陳國寶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所以前幾天趙無忌召集手下商討難民之事時,陳國寶便再度提出驅趕難民的計劃。

陳國寶向趙無忌進言,既然難民中混有張獻忠的探子,那正可以此為由頭,首先把混在其中的探子抓出來,找不到的話便胡亂抓幾個難民,然後用難民中混有奸細,企圖聚眾謀反的理由,將難民驅趕到別的地方,分散開來。

如此一來,哪怕只能驅趕六七千人離開,那剩下二三千人,神木縣便也負擔的起了,困擾大人的問題,也便得到解決了。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別人抓不住把柄,首先難民中確實混有奸細,其次一萬多難民一旦群起造反,這責任誰也承擔不起,所以將這些難民分散開來,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

只是陳國寶的建議,當場就被趙無忌給拒絕了,理由是這些都是大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