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晉文公始作三軍 (第1/2頁)
在郭偃改革思想影響下,晉文公還對晉國的軍隊作了改革。
前面我們講過,晉國初封時,一直到晉獻公之前,晉國是根據規制允許設定一軍,大約是人。
到了晉獻公時,晉國雖然仍然是侯爵,但已吞併了不少小國及戎狄部落,天子又實在管不著,自認為應成了中等國家,於是晉獻公設定了兩軍,即上軍和下軍。
當時,晉上軍由晉獻公自己統率,晉下軍由世子申生統率。
現在到了晉文公時代了,由於晉國早實行了州兵制,同時又增加了不少地盤,兵源得到了迅速擴大。
晉文公更是勤王獲得大把封賞,於是決定增設一軍,史稱“晉作三軍”。
哪三軍?
晉中軍,上軍和下軍。
三軍各設一帥一佐,即一員主將一員副將,再配合司馬一名,軍中大夫若干名。
兵源充足,作三軍不成問題,關鍵是三軍帥佐由哪些人來擔任。這是一個大問題,是一個國家層面的領導班子人事問題。
郭偃的用人制度改革,使晉國自晉文公時代開始,首創三軍將佐為卿、中軍元帥執政制度。
晉國的中軍元帥即相當於齊國的相國、楚國的令尹,擔負起執政大任。
整個執政班子便是三軍將佐,按照排名具體是中軍帥、中軍佐;上軍帥、上軍佐;下軍帥,下軍佐。
也就是說,在晉國,軍政是統一的,平時治理國家,戰時統領軍隊。
要注意的是這三軍,都是以戰車為主的軍隊。
當時中原諸國普遍以戰車的數量來衡量一個國家的軍力,以“乘”為單位。
每乘戰車標配三名甲士,其中一人中靠前駕車,稱車御;一人靠左後,負責遠攻及指揮,稱車左;一人靠右後,負責近距離格鬥兼保衛,稱車右。
每車左、中、後各配備24名徒兵,即標配是一乘戰車75士卒。
當然,也有加強版戰車,每車四名甲士,車御、車右、車左、駟乘,其中駟乘相當於是副車右。
一軍大約是165乘左右戰車,約士卒。三軍即約500乘戰車,約士卒。
現在,晉文公得考慮晉國的卿級領導班子人事安排問題了,晉文公專門找了趙衰來商議人事問題。
趙衰,嬴姓趙氏,字子餘,是當時晉文公最信任的朋友,也是晉文公的老師,還是晉文公的連襟。
當然,趙衰還有一個身份,晉文公的女婿,被歷史定性為輔佐晉文公稱霸的五賢士之一。
兩人商議了幾天後,最終定下人事名單:
中軍帥,郤縠;中軍佐,郤溱。
上軍帥,狐毛;上軍佐,狐偃。
下軍帥,欒枝;下軍佐,先軫。
這六人分任各軍帥佐,也就意味著六人都進入了卿大夫階層,相當於後世的內閣,組成了晉國自國君晉文公以下的執政團隊。
這是一份非常值得研究的用人名單,在這次晉文公的重要人事任命中,至少有這麼幾個特點:
第一,體現了用人上的“尚賢”理念。這正是郭偃改革的一個重點,用人上要將“親親”理念與“尚賢”理念有機結合起來。
親親的理念,體現在晉文公使用了他所親近所信任的狐家兄弟、趙衰和先軫等人,這是一直追隨他並且忠心耿耿。
尚賢理念,體現在他並沒有清一色使用所謂自己最親近最信任的人,還使用了郤氏家族和欒氏家族的人。
因為經過考察,郤縠、郤溱兩兄弟和欒枝都是極賢的人,德行廣佈,受到晉國國人的好評。
第二,體現了用人上的“平衡”理念。一國之君其實並不那麼好當,在用人上,如果考慮不周,極有可能引發政局動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