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八百六十一章 真走不得 (第1/2頁)

加入書籤

以仁義長者和約法三章取得關中秦人之心,濫殺無辜絕不會和劉邦扯上關係,劉邦絕不允許這種閒言碎語和他掛鉤。

張耳在酒香的滋潤下,他決定再探一下漢王口風,儘量將事情弄得更清楚些,如此好做判斷。

如果漢王欲殺他張耳,難逃到哪裡,如今三河已歸漢,向南韓地、南陽皆在掌控範圍。

此時逃絕非明智的選擇。

張耳欲親身探口風,諸賓客不同意,最後貫高堅決代張耳去打探訊息,督促趙午引那一千精銳壯士日夜輪守,保證張耳的安全。

洛陽城的王宮內,絲竹管絃之聲此起彼伏,鶯歌燕舞,爵卮交錯。

漢王劉邦一臉笑意的以酒宴來迎接兩王的到來,西魏王附書請從,渡河而來,韓王姬信得知劉邦至洛陽,亦將韓兵趕來相會。

酒宴上劉邦的笑容雖然在,但帶著一絲絲苦澀。

在趙使道出趙出兵的條件後,劉邦心中便有些憋屈,戚姬第一時間覺察到劉邦心中的鬱悶,沒有依靠小巧伊人來討得劉邦的愉悅。

戚姬知道劉邦為何煩憂,便以琴聲撫其心,鶯歌換其笑,待劉邦暫時從心中煩憂轉移到琴歌上後,戚姬這才故意擰動柔美的腰肢,做楚舞的前奏。

賞心悅目的確可以暫時忘卻煩惱,但劉邦在戚姬楚舞將起的時示意其停下。

心中有拿捏不定的事情,故而劉邦這才來到寢宮見戚姬,在後花園賞雨中的海棠。

劉邦以為美景和歌舞會讓自己忘卻煩憂,發現越聽心越亂,劉邦苦笑自己當真是做不了沉溺琴音之中的人。

心中有事越耽擱越不舒服,那些能坐懷不亂,心甘願沉淪之人,果真不是一般人,亡國之君的心竟然需要一樣的強大才能承受。

在聽聞張良求見後,劉邦立刻離開,留下戚姬獨自惆悵,但臉上的笑容很快再次浮現。

張良的謁見讓劉邦的心情總算開始轉變。

張良道,“大王,韓王、西魏王將兵已至,漢中兵馬已在集結,不日能便南浮江漢以下。”

劉邦心喜,“來之甚快,善,速請!”

在漢使渡河回洛陽覆命時,一直思索不親身將兵有些不妥的魏豹立刻選擇將兵南下。

心中有急,馬行便快,西魏王豹留下大將柏直鎮守西魏國,他自己則率騎將馮敬和西魏將軍孫遫渡河南下。

由於急見漢王,故而魏豹和馮敬率騎兵先走,留孫遫引大軍隨後。

韓王姬信在得知劉邦率軍南下至洛陽,便知道漢王欲連諸侯伐楚,故而在漢使未至時便將韓兵前往洛陽。

如此劉邦身邊共有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西魏王豹、韓王信、恆山王張耳、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

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之兵在劉邦還定三秦時已經滅的差不多,沒有多少兵馬,唯有數千人護衛軍而已。

恆山王張耳被陳餘擊敗時,率殘兵歸漢,好歹有五六千兵馬,過河內時,由於張耳的號召,曾經逃散於趙地各地的兵卒自邯鄲郡西入張耳軍。

如此張耳兵馬竟然慢慢匯聚近萬人,縱使如此在漢軍中其引兵力數不過如一都尉所引。

在十數萬大軍中,一個都尉所引之兵可能有數萬,故而此時的張耳雖為恆山王,但其兵力尚不如一個都尉。

此所以貫高等人勸張耳逃的原因,如果漢王欲殺張耳換趙數萬兵馬,張耳根本無還手之力。

故而如今七王中,除司馬欣、董翳其餘五王皆有兵馬,這讓劉邦適才惆悵的心稍稍得到安慰。

立刻以酒宴來迎接西魏王豹、韓王信,這讓二王心情舒暢,尤其是韓王信對劉邦既有感激之情,又有敬佩之意,昔日更有君臣關係。

讓西魏豹想不到的是漢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