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定國公 (第1/2頁)
細數整個大明朝,有無數的政治家族在這兩百多年了不斷的出現消失,可縱觀整個大明朝,除了以一代放牛娃身份建立起朱家王朝的,也就是這皇帝一脈,一直經久不息。除此之外,包括勳貴在內的其餘政治家族中也是起起伏伏,可要說其中實力最強,並且是持續時間最長的恐怕,所有人都會回答說是中山徐達這一脈了。
及至明末世襲的公爵勳貴中,除去現在已經被誅滅了的成國公一脈,以及現在大明地位最顯赫的英國公一脈,還剩便只有下遠在雲南的黔國公沐家,南京的魏國公徐家,以及另屬於徐家的另一脈分支,現在名聲不顯的世居北京的定國公。五大國公中有兩家同根同源,從這一方面也足可見徐家在大明朝的耀眼。
要說在大明朝誰才是真正的賭神,恐怕唯一的答案也只有中山王徐達這一脈了。昔年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當時的徐達長子徐輝祖便奉建文帝的命令領軍負責阻擊朱棣先後參與過白溝河之戰,齊眉山之戰。後來因為其是朱棣姐夫的身份備受猜忌,調回南京幽禁了起來。雖然朱棣靖難之役勝利之後,但對其的懲罰也是極輕,僅僅是將他繼續禁閉起來,至於魏國公的爵位則是繼續傳承了下來。不過朱棣自建都北京之後,魏國公一脈一直居住在南京。儘管在皇帝面前逐漸是不顯眼起來,可在大明朝的政壇上確是一代不容小覷。畢竟魏國公一脈可以說是直接的控制著整個南直隸地區。而大明朝尤其是後期,出現輔政大臣最多的地方也是這裡。
反觀徐達的三兒子,也是第一代定國公徐增壽,因為被建文認為是給朱棣傳遞訊息,一口氣給殺了。靖難之後,朱棣為了紀念自己這位妹夫,更是將其追封為定國公,子孫是世襲罔替。可以說是靖難之役,徐家兩頭下注,既有恩於朱棣,也沒有愧對於建文帝。
所以其實在明朝中期乃至到了萬曆時期,定國公一脈在很多時候,都是要壓英國公一頭的。畢竟人家和皇室有著血緣之中天然的聯絡紐帶。但是自從第七代定國公徐文璧死了以後,定國公一脈在朝堂之中的勢力也開始走了下坡路。
原因也很簡單,這第七世定國公徐文璧他在死前犯了一個很重要的錯誤,作為勳貴,他忽略了自身,他的任務就是皇帝用來牽制文官的。可這位老兄不知道是受到了南京兄弟的蠱惑還是怎麼的了,他竟然跟文官們走到了一起,而且還非常的親近,甚至是在立太子和開徵礦稅上都和當時的萬曆皇帝唱起對臺戲。
恐怕要不是徐文璧資格夠老和文官牽扯夠深,加上掌握著京城的軍事,而且萬曆的手段確實不如他爺,要不然定國公一脈恐怕也得提前結束了。
自徐文璧之後,接任的定國公叫徐文璧。徐希皋這個人,史書上名聲不顯,但是他比他父親還會藏。自繼承爵位以來,儘管還掛著京營和五軍都督的差事,可這老小子很少過問這些,一直是在家裡深居簡出。甚至到了朱由校整訓京軍,將他的軍權徹底拿掉之後,靈璧侯反了,但是徐希皋依然是在家裡什麼事也不過問。大有一副閒雲野鶴般的格調。
但一個這麼有政治眼光的家族又怎麼會放棄自己的權利呢?又怎麼會輕易的允許有人動自己的蛋糕呢?為什麼說改革難?改革難就難在既得利益集團不願意放棄自己優越的福利待遇。
位於京城西邊,豪華的定國公府邸中,徐希皋坐在花園的躺椅上正喝著茶。在他的旁邊站著的就是下一任定國公的繼承人,也是好來出賣了崇禎帝,在京城保衛戰中主動的獻出了德勝門,後來被農民軍拷打致死的徐允禎。
“怎麼,南京那邊來找咱們說了什麼?”
坐在躺椅上的徐希皋像是無心的對著一旁的兒子問道。
“啟稟父親,南京那邊說皇上的像是要對南京動手,現在南京吏部和兵部已經被皇帝的人掌控住了,軍隊也正在改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