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九百五十九章 泰極否來 (第1/2頁)

加入書籤

小標題:軍制已建,漸有實效

漢軍正在與城外的魏公申徒對峙,漸漸的靳歙感覺到極強的壓力。

這個壓力主要是兵力的不足,靳歙不過三千兵馬,而王武則有五千人馬,魏公申徒也有三千人馬,共計八千人馬。

這八千人馬,除去桓嬰帶走的千餘人,以及折損,還有五千餘兵馬。

反軍兵力倍之,如果不是靳歙的智勇難以剋制王武,最後

打的王武無法西進。

王武反叛之時就想著主動請纓,向西打,糧草自然是自己解決,對於這樣的人,項羽自然是歡喜的。

故而王武將根基設在外黃,如果外黃被攻略,那是相當麻煩的,再向西楚求糧草,為時已晚。

兵馬兩日沒有糧草,立刻就會麻煩,故而王武竟被靳歙牽制住,不敢向西。

桓嬰的幾次作戰沒能打退漢軍,這才知道靳歙在漢軍中威名絕不是浪得虛名。

兵力的壓力,使得王武之隊漸漸摸到靳歙的風格,這讓靳歙感到壓力與日俱增,欲迅速解決戰鬥。

可靳歙還是低估王武的能力,王武料定靳歙的心思,沒有急著與之交戰,不應戰。

在焦灼之際,不知為何突然背後遭受襲擊,靳歙所率之軍有腹背受敵,岌岌可危的境地。

幸軍中有一人早先提出的警示而免於災難。

這個人物在軍中提出,王武如此周旋,定是堅守待援的策略,肯定有兵馬援助,而且認為不是西楚就是趙,趙的可能性較大,需要做好防備。

此刻靳歙所率兵馬本就不多,如果再分兵,有被王武分割消滅的危險,因為諸將皆認為當時王武與魏公申徒分率城內外,形成掎角之勢,就是伺機對漢軍來個內外夾擊。

提這個警示的是個將軍級別的人物,故而靳歙又不得不考慮,思慮片刻命一軍侯率漢軍防備北面,也就是趙地的方向。

此人的地位可以說比目前的靳歙還要高,或許是高處不勝寒,走到將軍級別後再向前一步就比較困難。

這人就是入漢那年就已經被拜為將軍的陳胥,在攻秦入關的時期就已經立下大功,尤其是在劉邦從雍齒手裡奪回豐邑時立下功勞,這是陳胥嶄露頭角的一戰。

在此之前,陳胥只是項梁增兵劉邦的五千人中的一卒,距離那十個五大夫將的級別差的遠。

以五大夫爵位為將之人十個,平均算下來,一將率領五百人,就是五百主級別的將領。

這十個五百主級別的將領那是項梁借給劉邦,劉邦自然後來要還回去,但個別卒還是可以有自己的選擇。

就是在奪得豐邑之戰中立下戰功,從此陳胥獲得劉邦的注意,劉邦長一雙好眼睛,選中他,從此陳胥跟著劉邦。

入漢為將軍,在漢中拜韓信為大將之時,劉邦便特提拔陳胥為右司馬,為劉邦督查監管各軍。

起初漢全軍上下並未設右司馬之職,只設左司馬,而且左司馬此職也常常在二隊中出現,也就是呂澤一隊出現。

劉邦一隊的編制漸漸向大秦靠近,多因蕭何熟知秦律,尤其在入關蕭何得到秦圖書律令後,劉邦一隊的建制更是脫胎於秦。

總之在劉邦的直屬部隊中少有司馬相關之職,也沒有上柱國、柱國等,而是太尉。

司馬,主管國家兵權,下設左司馬、右司馬,乃其副手,相當於大秦的太尉,劉邦為漢王,沿襲秦制,立盧綰為太尉。

劉邦所屬可稱之為一隊,但隨著劉邦為漢王,又敗韓信為大將,所屬之軍不斷擴張,尤其在還定三秦後,劉邦所屬的一隊之名已經不復存在,唯有二隊呂澤還獨立存在。

呂澤所引二隊規模雖比不上劉邦直屬,但力量也是不可小覷,尤其是呂澤麾下的那些老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