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廣州很行 (第1/2頁)
梁峰輕聲說道:“這的教育情況怎麼樣?我辦學,辦醫院有沒有阻礙?”
趙明亮笑了笑:“絕對沒問題,唐宋時期大量中原人士湧入廣州的同時也帶來了中原的文化教育。
他們在廣州發展中原文化,設立州學、縣學及書院等文教場所,這些場所同樣也吸引了廣州的其他居民,使中原文化得以傳播,廣州城市文化意象進一步華夏化。
由於廣州是財富匯聚之地,異常重視教育,西城番市附近,將一座孔廟改建為學校“廣府學宮”。
禺山書院就是最有名的私立書院。
以前廣南東路科舉考試沒有固定場所,大多在佛寺中舉行。
廣南東路興建貢院,科舉中的省級考試逐漸有了固定場地。
廣州學子如果能中舉,還會經歷一個特殊的儀式——簪花。”
梁峰一臉疑惑,輕聲問道:“簪花是什麼意思?”
趙明亮一臉正式,恭敬說道:“新科進士入朝謝恩、祭祀孔聖、拜謝恩師、座主時,都要簪花。
活動結束時,有些大膽的貧民、乞丐、娼妓,便在半途哄搶他們頭上的花朵,以沾一點喜氣。
簪花成為一個與科舉高中相關的特殊符號,因此廣州男人簪花的風氣大盛。”
梁峰點點頭,趙明亮繼續說道:“廣州已經有面向外國人的學堂 “蕃學”,以及面向這些“外國留學生”的科舉考試“賓貢科”。
蕃學會選擇既有學問、又熟諳外商生活習俗的博學之士為老師,招募外商子弟,學習中國文化。
若透過科舉考試,外國學子還可以進入仕途,因此蕃客們也熱衷於送孩子到蕃學讀書。”
趙明亮的回答讓梁峰大吃一驚:“這麼溜嗎?那我可省老事了。這的商業秩序是怎樣的,和臨安泉州的一樣嗎?”
趙明亮想了想:“不一樣。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做老師,要遵守行會規矩!
“行”這個字對於廣州老闆來說極其重要,皆因無論做大小生意,都必須遵循當時的行會制度。”
梁峰打趣道:“廣州很行!?”
趙明亮想了想,笑著點點頭:“也可以這麼說。
這個時期,由於裡坊制被廢除,城內的坊牆逐漸消失,廣州城內形成了一系列開放式商業街區。
加上宵禁制度的崩潰,廣州的商貿業空前繁榮,街頭巷尾商店林立。
生意人在廣州開店大有講究,選址就是首要問題。
根據官方規定,商鋪須分“行”經營,每一條街上的商鋪,做的幾乎是同一種生意。
例如紙行路,宋廷以前,紙行街已有經營紙業的作坊,街道故此得名。
後來,從紙行路、詩書街到天平街,大大小小的紙行臨街而列,形成了一條紙業專業街。
廣州一些流傳至後世的老地名,像米市街、絨線街、雨帽街、瑪瑙巷、象牙巷、繡衣坊等,都保留著關於行會制度的獨特印記。
南濠街茶樓林立,若有人想在這“美食一條街”上開店,就必須向官府提出申請,同時交一筆錢,加入茶樓業的行會。
有了“會員”資格,才能開張迎客。
經營茶樓期間,以什麼樣的價格採購茶葉,請幾個幫工與學徒,工資多少……這些事,全由行會的話事人“行老”決定。
每個行業都有隻在行內流行的暗語,被稱作“行話”。
為了保守商業秘密,各行各業編“行話”時都是各出奇招。
一些行業用“丁不勾、示不小、王不立……”來指代數字。
還有一些行業採用典故的方式來表示,比如“桃園”為三,“竹林”為七,“魁首”為五……這些暗語,外行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