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60章 找水員 (第1/2頁)

加入書籤

看到這樣的衛生環境,愛德華感覺大失所望。

他調整了一下情緒,開始用那些溼紙巾擦身體。擦完了之後,還要把溼紙巾按照規定扔進回收箱。

也就是說,他用的這些紙巾裡面的水還要回收。

“不是科普書上說火星的北極有巨大的冰層嗎?為什麼不去弄一些冰回來?我這樣每天汗流浹背之後,連個澡都不能洗,這可怎麼活呀?”

愛德華感到有些後悔,自己當初不應該這麼衝動。

這裡不是天堂,雖然也不是地獄,但是已經與地獄很接近了。

劉東是與愛德華一起來火星的,他的任務是為北魅在火星建一個全封閉的生態圈做一些準備。

其實這種類似的封閉生態圈,人類在一百多年前就嘗試過,當時叫生態圈二號。就是建一個全封閉的環境,裡面有植物、動物、微生物、水和人。

讓裡面的任何物質都在這個密封的環境裡迴圈,比如池塘裡的水被植物的葉子蒸發,變成水蒸氣,會在牆壁的玻璃上結成露水,然後再流回池塘。

人的糞便也經過一系列的微生物處理,又被植物吸收。

任何動物製造二氧化碳,最終都會供給這些植物,然後,人和動物又食用這些植物。

其實,在火星上建立生態圈才有真正的實際意義,因為火星上目前能適應人類生活的環境都是人造的,而且很稀缺,如果能夠把有限的資源迴圈利用起來,那就是高效率的。

特別有意義的就是水的迴圈,因為在火星上目前最珍貴的除了氧氣和食物外,還有水。

劉東這次來就是要對一塊地進行勘測,為下一步的設計生態圈提供一些資料。

他要測量這塊地,還要向下鑽孔,把下面的岩石和土壤的情況搞清楚。然後再把周邊的晝夜的氣溫變化等環境引數都搞清楚。

所以他需要大量的時間在地面作業,特別是鑽孔的時候,他在稀薄的大氣和強烈的陽光下一呆就是一整天。

因為到火星來不允許帶大型鑽孔裝置,總部特意給他設計了一套小型的岩心採集鑽孔裝置,他一個人就能背起來。

但是這個小裝置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效率很低,需要不停地更換鑽桿,要鑽一個五米深的孔需要兩天的時間。

他需要在二十萬平方米的地面上鑽二百多個孔。

鑽了孔之後,他就要開著從阿超的機器人那裡借來的挖掘機和推土機,對這塊地面開挖,等著他把孔鑽完,把坑挖好了。估計建生態圈的裝置和材料也該運來了,他會接著和其他人一起安裝這些材料和裝置。

他發現,在這麼低的氣壓下工作,他的大腦整天都是昏昏沉沉的,感覺自己的智商很低。他有點懷疑,長此以往下去,他會變傻,短壽,幾乎是鐵板釘釘的結局。

巴羅登的任務其實最艱苦,他負責找水。

其實火星的溫度那麼低,不可能有流動的水,所以,與其說找水,還不如說是找冰。

根據科學家的探測,在火星的前表面有大量的氫元素存在,那麼這些氫元素應該不會是氫氣,很可能就是水,但是這些水被埋在地下,得去發現它。

巴羅登每天都會開著火星車,帶著鑽探裝置四處鑽孔,看看能不能鑽出冰來。所以,他暴露在強宇宙射線下的時間比一般人都多。他已經把基地周圍方圓一百公里的區域都找遍了,但是依然沒有發現冰。

李約瑟負責的事情也大多數都是在地面工作,他負責公路的建設。

在火星上不可能按照在地球上的標準建公路,只需要用推土機和挖掘機把地面平整,然後壓實即可。

他剛乾了幾天就領略到了宇宙射線的厲害。

因為在開始的時候,他認為宇宙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