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81章 總管述職 (第1/3頁)

加入書籤

元宵過後。

各州總管和刺史開始陸續進京述職。

這樣的述職不是朝廷強制性的,而是看主官的意願。

也可以用奏章的形式,不用親自回京。

但大部分總管和刺史都選擇回京城述職。

這是難得面見皇帝的機會。

多在陛下面前露臉,運氣好的話說不定就被調回京城了。

雖說在外也屬一方大員,封疆大吏。

但州官和京官比起來。

離皇帝還是遠了些,地位也稍遜一籌。

主政一方,就得遠離朝廷中樞,失去京城的關係。

想要更進一步,那是難上加難了。

因而。

除非是離京城特別遠的州。

否則大多總管和刺史,都不會放過這個面聖的機會。

接見總管和刺史的過程中,小皇帝就發現一個問題。

大周設定的州實在是太多了,全國竟有兩百多個州。

地方官府機構過於臃腫。

嚴重影響朝廷詔令的執行效率。

這是幾百年歷程中遺留下的問題。

為了拉攏貴族勢力。

不斷地設州置郡,用官職來安排支援各自政權的貴族子弟。

精簡地方機構——勢在必行!

但是得好好謀劃一番。

要不然。

一下子讓大量貴族子弟失去官職,指不定會惹出什麼亂子來。

龐大的地方行政機構。

使得有權有勢的人全都成了“官”。

端著朝廷的“鐵飯碗”,不求上進,啥事不做,還能旱澇保收。

這無疑給朝廷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

不利於政權的穩定,也嚴重阻礙社會的發展。

同時,加劇兩極分化,造成階級對立。

宇文衍接見過的總管和刺史,可謂是良莠不齊,有人才也有草包。

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高門第,出身大族。

當真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其中。

最為顯著的世家大族,當屬於——“五姓七望”。

所謂“五姓七望”,就是五個姓氏的七門望族。

它們是:

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

博陵崔氏、清河崔氏。

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望族,所以稱之為“五姓七望”。

這些望族都是在中原大地上傳承幾百上千年的大族。

彼此互為姻親,關係盤根錯節。

佔據了官場和朝堂的眾多官位。

甚至身居高位,能夠左右一個政權的走勢。

形成一個龐大計程車族勢力。

論其影響力,絲毫不遜於當下的關隴貴族。

像唐國公李淵他們這一脈,既是關隴貴族,亦出自隴西李氏。

這些望族的存在,就是社會的毒瘤。

對於中央皇權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威脅。

歷史上。

隋唐兩朝都竭力想解決這個大麻煩。

比如,隋朝推行科舉考試,打破名門望族的官場壟斷。

武媚娘給唐高宗李治出的主意是禁止七族聯姻。

在一段時期內,稍微抑制了七族的影響力。

但在武則天去世後,一切又恢復了原樣。

直到唐末起義。

屢次科舉不中的黃巢,恨透了這些把控科舉晉升渠道的名門望族。

率領義軍對五姓七望出身的官員貴族進行了瘋狂地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