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0章 重論伍員 (第1/2頁)

加入書籤

實際上張任很喜歡鄭玄的教學方法,聽國淵說,鄭玄在其他地方都是以課本或者經史子集為主來授課,但在經學書院,鄭玄教的總是講一些事,教學生看透事物的本質,就像剛才所說的封狼居胥,多少少年,多少學者捧為經典,神嚮往之,最後才知道只是到了其他國家的泰山,看了看日出而已,最多算在石頭上撒了泡尿而已。

一日,鄭玄上課,立論伍子胥。

依然是國淵起身評論,“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此乃豪傑之所為。”

所有人稱善。

張任心裡一動,拱手說道:“史書上沒有寫明伍家受了什麼不白之冤,只說讒害,後人都說是蒙冤,我們姑且不論楚平王做的對與否,畢竟什麼不白之冤沒有人清楚,但伍子胥這就有了理由背叛祖國帶外國反殺自己的母國?春秋戰國時期這些能人跑來跑去為自己一展所長,無可厚非,但是以這種理由反殺自己的母國,說實話並不值得推崇,打個比方吧,李陵以五千步兵戰匈奴單于八萬騎,八天八夜,後投降,伺機逃回,而武帝聽說他叛國就滅了三族,母親妻子都被殺,按伍子胥這邏輯,李陵也應該帶兵殺向我大漢?可是李陵一生沒對大漢動手,卻被史學家罵成叛國,這算不算兩種評判方式。”

“公義,不能這麼論的,伍子胥和當時的能人各赴國度,一展所長,那都是我華夏國度!而李陵是去外族,而且是對我大漢一直虎視眈眈的匈奴!雖然終其一生沒有反戈一擊,但依然是去了其他國度!”孫乾胡根站起來說道。

“我華夏,在始皇帝之前,是處於共主時代,共主時代的國家成立都是幾百年,早已經有自己的錢幣、度量衡等,最重要是有自己的文化,這跟一個國度沒區別,而始皇帝后讓華夏大地‘文同字車同軌’,幾百年後才會有我們現在統一國度的心態,而當年吳楚兩國實際上就是兩個國家!”張任說完,心裡想著,幾百年後歐洲幾任雄主都想統一而不成,但是每個國度的貴族難民依然逃來逃去,拿破崙想統一的時機,不也有法國貴族站在反法同盟的立場上反戈一擊?春秋戰國實際上跟當時歐洲情勢沒啥區別,但讓眼前這些人理解真的很難。

“各位說的都有道理,我更贊同公義的立場,再怎麼對立,你可以透過其他辦法,引敵國打入自己母國,母國百姓黎民百姓招你惹你了了?何至於受難?至於為什麼被稱頌,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吳國打擊了當時最大的楚國,符合了其他國家的利益,其他國家當然稱頌咯。其他國家群體居多,言論當然倒向伍子胥,更何況楚國當時被稱為南蠻,打個比方吧!廉頗,守上黨初,敗給王齕三場,然後龜縮於天險上黨,卻評為戰國四大名將,起翦頗牧,這四人,廉頗戰績最差,光武帝評廉頗也就一個善守將軍而已,當然廉頗也打擊過弱燕和弱齊,那時候齊國已經很弱了,畢竟剛經歷被掃七十城而復國,戰國裡之中,吳起、蒙恬、匡章、樂毅哪個戰功不比他高?吳起七十六戰六十四平,創辦魏武卒,匡章四大戰役都是勝利者,是唯一一個領兵攻進強秦函谷關的人,當然吳起龐涓龐涓也攻進過函谷關時候,但那時候秦過卻是七國裡面最弱的。蒙恬北逐匈奴,被號稱‘中華第一勇士’,樂毅掃強齊七十城,從我的角度說,別說這四人,信陵君、司馬錯、樗裡疾、趙奢他都比不上,甚至龐涓都比他強,龐涓一生只輸了兩場,其他全勝,四周諸國皆服,那為什麼廉頗那麼受人追捧,說白了其它五國希望廉頗耗死秦國,哪怕趙國耗沒了都可以,他們五國或許可以分趙,看廉頗去了楚國也只是束之於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