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6章 調解民意 (第1/2頁)

加入書籤

一年過後,京兆府那邊出來好訊息,至少從稅賦角度上來說,王介甫進行的新政改革是非常的成功。

當然南陵溫也能從田間地頭收集到一些民間的怨言,大抵是許多地主階級的利潤受損。

以前他們經常透過給農民放貸來壓榨這些人血汗,現在朝廷接手,利息比他們低很多,無疑是斷了這條財路。

而且,呂惠卿還在京兆府試驗了市易法,大抵便是高賣低買糧食、讓有心囤積居奇的商人無法獲取暴利。

這兩個階級組織了一批“地痞流氓”化裝成農民跑到京城來告狀。

他們一直強調地方官員在實行“青苗法”時,存在硬性攤派的任務,使一些不需要的農民無端背上貨貸,由於第二年要承擔一筆利息,讓很多人的生活水平反而不如之前。

而且還強調地方人員稽核貸款資格不嚴格,一些農民子弟輕易獲得了銀錢後就到縣城裡去消費。

第二年,由於沒有能力還上貨貸,只能被抓到縣裡大牢內,現在京兆府周邊各縣的大牢基本上都已爆滿。

這些肯定能反映一部分事實,京城中一時議論紛紛,這些人鬧了很久後也不見有效果後,便去往大理寺告狀。

大理寺卿許遵當然知道此事和高層的改革有關,不想把自己的部門惹進麻煩裡,他對著農民代表說:

“此地是受理官員瀆職或者與公差有關發案件,你們的情況特殊,應該換個部門試試,比如主管財政的三司!”

於是乎,這群'農民'便去往三司府衙大門擊鼓,甚至還逼停了暫代三司使趙仲針的座駕。

趙仲針不得不出面對農民們進行了一番安撫,還給出了三日找到負責人的承諾。

隨後,在次日的朝議上,趙仲針專門與百官討論了此事,此時,大家的意見還不是攻擊新政,都是要真正負責新政的負責人出面平怒。

這時,真正負責設計並參與施行新政的最高官員,翰林學士王介甫還在京兆府上。

二號人物,司農寺卿呂惠卿便不得不出面表態:

“啟稟陛下,現有很多改革都是在司農寺的主導下推行,成績和不足都是一目瞭然的,現在有些錯誤,我相信隨著時間推移,一切只會越來越好!”

這時候,因此新政和司農寺才剛開啟,功過一目瞭然,反對新政者暫時還不敢太過出頭,畢竟還沒有能必勝對方的機會。

因此只有鄧綰出面說:

“大理寺的正常運轉可不能再被耽誤,這次司農寺一定要正面自己的問題,不要讓這群百姓到處流竄了!”

呂惠卿回應:許大人放心,這次所有的收尾工作都由司農寺完成,絕不再牽涉任意一個衙門”

皇帝可不想新政因此作罷,聽到呂惠卿如此表態後,立馬便準了一切的請求。

但平息民意的事,呂惠卿是真無對應之法的。

平日裡如何去籠絡自己的上級之類的事,如果是去聽懂士大夫官員之間的話術,他是一點就通,落實各項新政時,也可以力做的面面俱到。

但面對百姓時,他還是底氣不足。

在縣衙任職時,他就清楚底層人民的邏輯和士大夫不同,他們面臨生存的威脅較大,且長期受官員們的剝削,對於已經認清的利益,是不肯有任何讓步的。

自己如果發言時稍微有點官腔,很容易被底下人起鬨,因此等退朝下來後,立馬找來名義上的手下:

大宋開國以來最年輕的少卿官員——司農寺少卿南陵溫協助自己去處理民憤。

南陵溫肯定是立馬答應,他倒不是要專門去幫呂惠卿,但必須讓他的新政繼續,因此只得答應出面調停。

經過一番資料的整理,南陵溫好奇於這幫'農民'的敘事能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