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太平盛世 (第1/2頁)
殿試之後,南陵溫的成績位列一甲二名,能走到這一步,肯定是本身已有絕對的硬實力基礎。
但南陵溫的內心,還是覺得自己有投機取巧的嫌疑,畢竟他預測到了閱卷者的偏好。
這次殿試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主要目的是議論執法者該如何把握刑罰尺度。
這個題目貼近現實,幾乎就是朝堂上議論阿翔案的翻版,剛好南陵溫又涉及到此案,近期又熟讀了《宋刑統》,所以提起筆來洋洋灑灑。
南陵溫是重生者,帶有後視鏡的角度,所以他知道這次策論的題目,還和皇帝及一些手握大權計程車大夫關切的問題有關。
自打簽訂顫淵之盟算起,大宋統治的天下承平已接近百年,主流聲音下,世人都應該覺得自己身逢盛世。
但由於漢人心中的屬地:燕雲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區尚未有收復。
因此不時,會有一撮人跳出,他們會指出必須效仿漢、唐拓邊,建立武德後,方可光明正大稱為治世。
但這兩方論點都有一個核心思想,大宋內部已經是兵強馬壯。
只是西部蠻夷李元昊的稱帝及西北戰事的接連失利,打碎了宋人的美夢,讓各個階層尤其士大夫們清醒過來。
有識之士如已故的范仲淹等,不再滿足於頭腦中的幻想,而是深入邊境,主動了解異國的情況。
在他們的主持下,宋人在西夏實行結營紮寨,徐徐推進的戰略,一段時間後,總算是把邊境穩定了下來,如此也是促成了之前的宋夏和談的主要因素之一。
從後面上位的宋神宗、哲宗、徽宗的動作來看,至少從南陵溫重生的仁宗中後期開始,統治階級已有開疆擴土的心願。
想要'富國強兵',必須有可靠的人才,推敲起來,皇帝之所以挑起一場阿翔案的大議論,背後目的肯定有甄別滿朝文武的意圖。
因此為了'投君所好',南陵溫在自己的文章中下了些心思,在策論的第一部分中:
南陵溫論述了古代聖王設立法律的目的:教化世人,而非懲罰。
他詳細引用了《尚書》裡記載先王(堯舜禹湯)之治時的情況,說明'重賞輕罰'乃是慣例,這當然也是在肯定皇帝對阿翔案的判罰。
策論第二部分,南陵溫則是結合自身的實際經歷,分析大宋子民如今的生活狀況:
在宋太祖、太宗時,天下初定,為儆效尤,重刑尚可諒解,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應該形成寬宥風氣,這裡便是在給輕罰找出些依據。
策論寫到第三部分,南陵溫調轉筆頭,談到遼、夏與大宋的關係,根據現實情況提出了對遼國以經濟拖垮為主,對於西夏則是軍事和經濟戰並舉的策論。
對於治軍,南陵溫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從與西夏各戰情況來看,軍隊久疏戰場,應變不足,平日裡必須加強操練,軍隊中一定要賞罰並舉,不可有偏向。
這篇文章讓歐陽永叔眼前一亮,他專程拜見了皇帝,讓其親自審閱。
皇帝讀完此卷後愛不釋手,馬上下令讓人謄寫後,收藏於內庫,並對身邊一眾嬪妃說:
“此人俱是真知灼見,他日絕對位列執宰,真後世兒孫之幸!”
……
按理說,歐陽永叔和皇帝都如此看重的策論,但為何只是打了一個第二名成績?
這件事的結果,要等後來歐陽永叔主動對最青睞的門人曾公亮說起緣由,世人才知道真實情況。
原來,歐陽永叔以為如此出色的文章肯定是自己門人的作品,為了避嫌,定了個第二名,沒想到陰差陽錯下,竟然讓南陵溫失去了狀元的頭銜。
無論如何,如此被皇帝和文壇領袖歐陽永叔力捧的情況下,南陵溫已一舉成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