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簡單的對錯 (第1/4頁)
蘇子瞻一行人行至開封城外,發現來接應的人除了趙仲針外,還多了一個未曾報備過的王介甫。
除了南嶺溫外,張可秀、趙仲明、蘇子瞻三人都對王介甫態度模稜兩可。
在張可秀這邊,其實與王介甫並沒有什麼往來,她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以貌取人。
王介甫不修邊幅的模樣,不符合她審美觀,加上說話時,總是一副傲視別人的眼神,讓她覺得此人骨子裡絕對的藐視女性。
蘇子瞻這邊,除了之前受他父親的影響外,更是因為他不喜歡王介甫對待學問的態度。
這人在解釋儒學經典書籍時,常附會自己的意思,引得有些阿諛奉承的人把他比作'孔子',這讓蘇子瞻覺得是荒天下之大謬。
當然王介甫本人倒表示過絕不敢當,細想一下,這事也不能怪他,畢竟也有人把蘇子瞻比作'李白'在世。
趙仲明對王介甫的不滿的理由更主觀,便是來源於哥哥趙仲針之前的'誤導'。
幾年前,兩人曾經有過一段對話:
那天, 趙仲針是一臉怒氣的回府,見狀,仲明趕緊去勸慰哥哥。
趙仲針在調整好狀態後說:
“王介甫,對爹爹性格不太滿意,反對皇帝立其為太子!”
趙仲明不解的問:“父王博聞強識,又宅心仁厚,何來不滿一說?”
趙仲針無奈的說:“王介甫說父王懼內,若立為太子,以後恐是二人臨朝!”
趙仲明不滿的說:“本來父王就是暫代一下位置,皇帝后宮嬪妃中多有孕者,何必如此當真,而且這是陛下的家事,他管的太寬了”
從此,趙仲明便也開始不待見王介甫,後來雖然得知,此人在地方上頗有政績,還是不能打消他心中的不滿。
見三人都刻意沉默,為了緩解氣氛的尷尬,牽頭人趙仲針只得出面解圍,他說:
“翰林大人一心為國,有時候的確顯得不近人情,卻是真正的國之柱臣,大家不要誤會他了!”
一句國之柱臣,算是讓三人態度稍微緩和下來,畢竟,趙仲針本就是人中龍鳳,很少會如此肯定一個人。
幾人一起登上了官船,他們將沿著汴河進京,趙仲針如此安排,也是因為船上私密性很好,方便大家之間的交流。
與眾人對話時,王介甫始終有所保留,直到與南陵溫私下交流時,才表露心跡,他說:
“蘇子瞻,頭腦還太簡單,應付不了朝廷那幫人,你得給他找另外的出路!”
南陵溫回答:“王大人,這事件竟然如此嚴重了嗎?”
王介甫點點頭,他說:“蘇子瞻自認是大才,一副'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模樣,真的到了政鬥漩渦裡,很容易被人抓到把柄,吃得'骨頭'不剩!”
南陵溫說:“我願意稱呼王大人為老師,只是不明,竟然有意提醒,為何還要借我之口?”
王介甫說:“我平日裡不會有那麼多顧忌,只是事關重大,擔心自己直說後,會適當其反,逼著蘇子瞻毅然決然的走上對抗之路!”
南陵溫聽到'毅然決然'四個字後,也不由的一笑,看到任誰都明白了蘇大哥的性格,如此的確很容易抓住他的漏洞。
南陵溫回應說:“的確如此,回京之前,我們便認為蘇大哥最容易被人攻擊,只是還有僥倖,認為應該會被賞賜!”
王介甫嘆了一口氣,他說:“這事不怪你們,只是恰逢權利的更迭。
於我而言,為了社稷的安穩,上策是能讓韓稚圭登上同平章事之位,中策是賈昌朝上位,其餘便是下策!”
四位宰執中,最器重王介甫的是歐陽永叔, 想到他一開始就把歐陽永叔和'其餘'放在下策,南陵溫不由的一陣壞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