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一千零二章 果斷的回擊 (第1/3頁)

加入書籤

中華民族自秦以後,歷朝歷代都有著重農抑商的策略,尤其是當一個新朝剛剛建立時,朝廷更是會下意識地去壓制不事生產的商人階層,並鼓勵農民去開墾無主的荒田,從而讓國家的糧食在短時間裡得到充盈。

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社會上的產能開始過剩時,這一策略就會在不知不覺間發生轉變,商人的地位開始不斷得到提升,有時甚至可以和地方官吏到平起平坐的地步。但相應的,他們所要付出的代價也會變得極高,商稅比之田稅糧稅可是幾十倍的增加,也叫商人們傷盡了腦筋。

可這一切在來到大明朝後,卻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因為自己出身赤貧,沒少受商人的欺侮之故,太祖朱元璋對商人一向沒有好印象,認為這些人個個都是奸猾之徒,從未能給國家造成什麼貢獻不說,還不斷哄抬物價,實在是該死之極。

所以在他稱帝之後,便定下了不可變更的規矩,將商人的地位死死摁在四民之末,同時還有各種嚴苛的束縛落在商人及其子孫的頭上,比如不得穿綢衣,比如商人之後不得參加科舉為官……但相應的,這個被視作百姓中地位最低的階層所需要承擔的義務也最少,商稅更只是象徵性的一點罷了。

在大明立國的前幾十年, 一切都沒有什麼問題,商人也確實只能把自己和家人養活而已。可等到了弘治朝後,一切就全然不同,日漸發展起來的國家對商業的要求不斷增強,也使商人能從中獲取更多的利益。

及至如今的萬曆年間,各地更是不斷湧現出了無數的大商人,因為他們手裡握有足可影響一地經濟的龐大資源,竟讓這些商人足以和封疆的巡撫等大吏平起平坐,至於之前定下的那些個制約他們的規矩,更是早被人拋到了腦後。

如今的大明商人穿的只會比高官更加華貴,他們的子孫更可以靠著父祖手中的金銀而在科場之上無往不利,甚至入朝為官者也所在多有。唯一沒有改變的,就只有一條了,那就是這些商人所需要交付朝廷的稅銀,依然保持著太祖時的那個限度!

要知道,兩百年時間下來,就是米價都不知翻了多少倍了,可這些商人每年所交的稅銀卻沒有絲毫變動。這點支出,甚至連有時候他們請地方官員吃一頓筵席的花費都不到。

於是大明各地就出現了叫後來之人難以想象的一幕,明明民間的大商人個個富可敵國,可朝廷卻財政緊張得快要揭不開鍋了。但同時,地方官員的日子卻一樣好過,因為他們可以從當地大商人那兒得到足夠的孝敬,這筆錢甚至是他所領取俸祿的幾十倍。

當國庫出現虧空,天子問計於臣子,隨後引出要削減宗室用度這一場風潮時,楊震便已開始關注這些情況了。而當有人提出增收商稅,卻被許多朝中高官所極力抵制之後,楊震就更覺著其中必然大有貓膩。

以如今錦衣衛訊息之靈通,楊震這個都督想要查明一件事情的隱情自然不是什麼難事。這不過幾天工夫,一些隱藏在水面之下的東西就被一一揭開。

那些朝臣所以會對此大力反對,自然是因為他們能從中獲取許多好處了。要知道,現在大明商業最發達,大商人最多的,就數東南的那些個省份,以及山西了。而偏偏,這些個省份裡又多出人才,佔據了大明朝堂的半壁江山。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當一個商人有了大量的錢財後,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他勢必會想著與權力勾結,天下間再沒有讓自己的子侄成為權力階層的一部分更安全的辦法了。而他們又有的是錢,可以請最好的老師,從小就教導下面有讀書天分的孩子,而這些人在科舉中自然也就是那些最出類拔萃的人物了。

雖然貧寒人家裡也會出幾個天才,但只論數量的話,明顯是這些富裕的商人家中所出的子侄更容易做官。這一點,哪怕是幾百年後,也沒有太多的改變……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