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臨危受命戰闖王,力挽狂瀾於既倒 (第1/3頁)
李自成,這位自民間崛起的闖王,其韜略與勇武,確是名震四方,非虛名所能盡述。僅憑十八勇士為基,他竟能在西北大地,燎原之火般鑄就了一支勢不可擋的勁旅,其軍事才能與號召力,令人歎為觀止。
若任由這股力量自由滋長,歷史的輪迴恐將再次上演,重演那令人扼腕的悲歌。朱由檢,這位大明末代帝王,心中明鏡高懸,深知帝國的傾頹,非單是外患建奴之過,而更在於內憂——李自成這股不可小覷的民間力量,才是動搖國本、加速王朝衰敗的關鍵所在。
試想,若無李自成橫空出世,大明或許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延續其輝煌,繼續書寫屬於它的傳奇篇章。但現實殘酷,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容假設。而今,面對如此勁敵,朱由檢深知,對李自成的應對,需精心佈局,步步為營,方能有一絲轉機,挽回這風雨飄搖的大明江山。
於是,他暗下決心,不僅要鞏固內政,更需調兵遣將,佈下天羅地網,誓要在這亂世之中,為大明尋得一線生機,不讓歷史重演,不讓先輩基業,毀於一旦。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清軍欲叩關而入,其路絕非坦途。假若李自成未曾將吳三桂逼至絕境,令其怒而反戈,滿清的鐵蹄或許難以如此輕易地踏破中原的寧靜。
朱由檢的心中,宛如織就了一張錯綜複雜的棋局,每一步都需謹慎斟酌。若任由李自成勢力坐大,自可暫時作為抵禦外侮的屏障,抵禦那來自關外的虎狼之師,但長遠觀之,這股力量終將化作大明江山內患的暗流,威脅皇權,動搖國本。
反之,若此刻倉促對李自成用兵,無異於自亂陣腳。皇太極那狡黠的目光,早已穿透重重關隘,窺伺著中原的每一寸土地。他絕不會錯過任何可乘之機,一旦大明與闖王交惡,他定會如豺狼般自邊境突襲,趁火打劫,讓大明陷入腹背受敵的絕境,那時,便是真正的首尾難顧,危如累卵。
皇太極的騷擾,雖未至傷筋動骨,卻如同那慢性毒藥,一點點侵蝕著大明的元氣與意志。而李自成,則是懸於頭頂的另一把利劍,隨時可能落下,斬斷大明最後的希望。朱由檢深知,這是一場智慧與勇氣的較量,每一步決策,都將影響大明的命運,乃至歷史的走向。
若果真形成如此局面,朱由檢苦心經營的這一切或將付諸東流。 故若欲對李自成興兵,非得有周全之策不可。且絕不能使皇太極有機會騷擾己方大後方。 只是如今李香君已被派往臺灣,若她能歸來並滲入李自成內部,諸多事情便會順遂許多。
李自成素來戒備森嚴,暗探想要潛入其中,真可謂難如登天。 暗探帶回的訊息不過是些皮毛,真正的內部情報實難獲取。 此刻李香君亦是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臺灣為荷蘭人所佔,淪為殖民地,其管控極為嚴苛,真乃“嚴城不易入,密網更難穿。”
李香君全然未能登陸,於船上被困數日後,仍是無計可施。 若要登岸,便會被視作奴隸般對待,毫無人身自由可言。失卻人身自由的李香君,自是無法發揮自身最大的價值。 她不敢貿然上岸,正在李香君踟躕不前之際,忽得皇宮傳來訊息。 “撤回!” 僅僅二字,卻令李香君不得不放棄深入臺灣島內部的念想。蓋因這是陛下親書詔令其返回,唯有要事,陛下才會親書急召李香君速歸。
李香君不敢有絲毫耽擱,即刻引領麾下眾人撤離臺灣島。 此時的朱由檢如坐針氈,坐立難安。 只因李自成已然發動攻勢,其以勢如破竹之勢接連吞噬數座城池。如今李自成的聲勢愈發浩大,大有直搗中原之意。 天雄軍與關寧鐵騎不可輕易出兵。
若天雄軍此次出師不利,未能克敵制勝,必然會影響全軍士氣,軍心大亂。無論如何,天雄軍的出擊,務必在關鍵時刻給予致命一擊。 李自成的聲勢日益壯大,諸多之人慾求一個錦繡前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