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皇太極議和藏禍心,崇禎帝怒斬內奸細 (第1/7頁)
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裡,皇太極所佈之軍陣,在血與火的交織中搖搖欲墜,宛如秋風中飄零的枯葉。
而多爾袞麾下的鐵騎,更是如潮水遇礁,潰退之勢難以遏制,昔日英勇之師,今朝只剩殘陽餘暉。
多爾袞,這位馳騁沙場的英傑,如今亦難逃命運無情的捉弄。
重傷之下,每一聲喘息皆如履薄冰,敵軍的追擊猶如厲鬼索命,步步緊逼之間,生死僅懸一線。
在這危急存亡之秋,他似乎已感受到那沙場上即將來臨的永別氣息。
明軍攻勢如猛虎下山,其勢不可擋,這不僅是一場疆域的爭奪,更是一次心靈深處的震顫。
恐懼之感,宛如暗夜中的濃霧,漸漸瀰漫,直至籠罩多爾袞的心扉。
憶往昔,與皇太極並肩作戰,共赴中原逐鹿,那份豪情壯志,如今已如煙消雲散,隨風而去。
他心知肚明,此次挫敗,不僅個人聲名掃地,更是將滿洲鐵騎的榮耀與尊嚴,盡數拋擲於塵埃之中,任人踐踏。
自皇太極開國建基以來,滿清鐵騎縱橫捭闔,所向披靡,未曾一敗,然而今日之敗局,無疑是在歷史的卷軸上,留下了一道前所未有的恥辱烙印。
多爾袞的眼眸中,既有不甘,亦有無奈,他意識到,在這場智與勇的較量中,他們已徹底落入了下風,曾經的雄心壯志,在這一刻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正所謂:“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此戰,不僅是一場軍事上的挫敗,更是對滿清未來命運的一次沉重打擊。
多爾袞深知,唯有忍辱負重,方能圖謀後事,待時機成熟,再捲土重來,洗刷今日之恥。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於是,他強忍傷痛,心中默默盤算著撤退與重振的策略,誓要讓滿清的旗幟,再次在中原的天空下高高飄揚。
皇太極的心海,宛如被狂風驟雨席捲後的湖面,久久不能歸於寧靜。
那曾經堅不可摧的優勢,如今卻如晨霧般消散無痕,留給他的是無盡的憂慮與沉思。
“行百里者半九十”,更令他心緒難安的,是那些用鐵血與智慧奪取的城池,此刻卻像孤懸海外的島嶼,能否在風雨飄搖中屹立不倒,成為了一個懸而未決的沉重問號。
崇禎,這位大明王朝的末代帝王,究竟是如何在絕境中綻放出如此耀眼的光芒?在眾人皆以為其國運已盡,資源枯竭之時,他竟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編織出一場關於紅衣大炮的奇蹟,讓那冰冷的鋼鐵巨獸成為扭轉乾坤的利刃。
“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
探子帶回的每一份情報,都如同鋒利的刀刃,割裂了皇太極心中對於大明虛弱的固有認知。
按照常理,如此規模的軍備製造,非數年之功不可成,而崇禎卻似乎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完成了這看似不可能的壯舉。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睿親王雖敗,然其英勇與智謀,在於將損失縮減至最低,此功不可沒。”
皇太極的話語中,既有對失敗的無奈,也有對多爾袞能力的認可,“故,本王特許睿親王歸營休養,以圖東山再起之日。”
此言一出,帳內氣氛微妙而複雜。皇太極的每一字一句,都透露出身為領袖的深沉與遠見,恰似“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般意味深長。
他深知,此刻的挫敗,不過是漫長征途中的一次趔趄,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不以一眚掩大德”,多爾袞心中默唸,決心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
此言一出,多爾袞的面色驟變,陰沉得彷彿能滴下水來,那語氣中的決絕,無異於將他應戰的渴望生生掐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