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國難臨頭敵壓境,傾宮籌銀解危急 (第1/4頁)
\"陛下!\"這一聲呼喚,如同寒風中驟起的凜冽,讓楊嗣昌的面色瞬間失去了血色,一抹難以言喻的苦澀與背叛感在心底悄然蔓延。
他深知,自己之所以能躋身內閣,乃至穩坐首輔之位,全賴那番精心籌謀的剿匪大計。
昔日,龍椅之上的天子曾以金口玉言,許下全力支援的莊重承諾,那份信任與期許,曾是他前行的無盡動力。
然而,世事如棋局局新,眼前的這位朱家天子,其心意之變幻莫測,竟似比那四季更迭更為迅速,讓人猝不及防。
楊嗣昌的眼眸中閃過一抹複雜的情緒,既有不甘,亦有無奈,彷彿所有的努力與籌謀,在這一刻都化作了泡影。
\"楊閣老,您的言辭朕已盡知,但朕心已決,無需多言。\"
朱由檢的聲音沉穩而堅定,不帶絲毫猶豫,他輕輕揮手,彷彿是在驅散空氣中那份沉甸甸的陰霾,同時也斬斷了楊嗣昌心中最後一絲僥倖。
楊嗣昌望著那熟悉的身影,心中五味雜陳。他明白,君無戲言,一旦天子的決定塵埃落定,便再無迴旋餘地。
於是,他緩緩垂下眼簾,掩去了眼底的所有情緒,只留下一抹淡淡的、難以名狀的哀愁,在空曠的大殿內緩緩盪漾開去。
這一刻,歷史的車輪再次碾過,留下了屬於他們各自的痕跡,也預示著新的篇章即將開啟。
他決不可能一味地向滿清妥協。
察覺到皇帝語氣的堅決,楊嗣昌的臉色瞬間變得蒼白。
不難預料,失去皇帝的支援,他將面臨無數的彈劾,繼而重蹈往昔那些閣老的覆轍。
尤為關鍵的是,他或許還會因主張議和而揹負罵名。果不其然,話剛說完,一位言官便立即出列:“陛下,臣彈劾楊……”
“勿言,朕今日禁彈劾!”
在那驟然靜默的朝堂之上,朱由檢的聲音如驚雷般炸響,不容置疑地截斷了言官的滔滔不絕,空氣中瀰漫著一股難以言喻的張力。
他狹長而深邃的眼眸,宛如寒星掃過階下群臣,每一道目光都似利劍,穿透人心,攜帶著一股壓抑已久的怒火,悄然蔓延。
他的心中,翻湧著不解與無奈,對這場政治漩渦中的黑白分明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憊。為何在這國家風雨飄搖之際,朝堂之上仍要執著於黨派之爭,而非共謀國是?
楊嗣昌,那位以國為家的首輔大臣,其每一步棋,皆是出於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可在某些人眼中,卻成了畏縮不前的罪證。
“陛下!”言官的聲音雖已微弱,卻仍帶著幾分不甘,“大敵壓境,正是考驗臣子忠勇之時,楊嗣昌身為百官之首,非但不思破敵之策,反而鼓吹議和之論,此乃誤國之舉,怎可再居廟堂之高?”
朱由檢聞言,眉宇間更添了幾分凝重。他深知,楊嗣昌的每一決策,皆是深思熟慮,權衡利弊後的結果,面對外患內憂,誰又能輕易言勝,確保萬無一失?
議和,或許在旁人看來是軟弱,但在他心中,卻是對國家命運負責的另一種表現。
“諸位愛卿,”他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楊嗣昌之舉,或有其苦衷,我等身為帝王臣子,當以大局為重,共商對策,而非一味指責。此時此刻,非是計較個人得失之時,而是需我等同心協力,共渡難關。”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眾人皆是一震,彷彿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悄然凝聚,驅散了先前的陰霾。
朱由檢的目光再次掃過群臣,那份堅定與深邃,彷彿已預示著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更加艱難卻也更加輝煌的征程。
黃道周的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決,迴盪在大殿之內,他脖頸微揚,彷彿是在扞衛著某種不可動搖的信念:“陛下若無意步那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