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76章 大明戰神李景隆 (第1/1頁)

加入書籤

李景隆被稱為“大明第一戰神”,可這並非是對他的讚譽之詞。事實上,他之所以得到這個稱號,並非因為他有多麼英勇無畏、能征善戰,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他作為開國功臣李文忠的兒子,卻完全沒有繼承到父親卓越的軍事才能,反而表現得膽小怯懦,屢次戰敗。因此,這個稱謂實際上是人們對他的一種嘲諷和譏諷。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景隆的存在成為了明朝歷史上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謎團。他本應擁有優越的條件,但卻在戰爭中表現得如此不堪一擊。他曾率領五十萬大軍與朱棣交戰,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慘敗。更讓人驚訝的是,他甚至在戰場上丟棄自己的軍隊,獨自逃回京城。這種行為實在讓人難以想象,也使得他的形象備受質疑。

甚至還大開城門助他登基,這一切的反轉來得如此之快,令人瞠目結舌。因此,不少人開始懷疑李景隆到底是不是朱棣派來的臥底。然而,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這種說法並不合理。

首先,以朱棣的深謀遠慮,如果真要安排一個臥底,絕不可能選擇李景隆這樣的人選。朱棣與李景隆從小一起長大,對其瞭解頗深,深知他並沒有什麼實力。當得知朱允炆派李景隆來領兵對抗燕軍時,朱棣甚至忍不住嘲諷說:“這個人真是愚蠢至極!”由此可見,朱棣對李景隆的評價極低,怎麼可能將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他?

其次,靖難之役已經將朱允炆和朱棣劃分為兩股勢力,雙方勢不兩立。李景隆雖然一開始不願出征領兵,但他既然已經接受了旨意,就會全力以赴地去執行。他絕對不是故意兵敗讓人看笑話,更不會拿自己的性命和父親的聲望開玩笑。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忠誠,只是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本事罷了。

李景隆兵敗如山倒之後,顏面盡失,朱允炆身邊的幾個大臣都紛紛建議殺了他以謝天下。然而,朱允炆卻念及舊情,並未對李景隆嚴懲,只是免去了他的官職。

李景隆深知自己如今已被針對,若再不採取行動,恐怕自身難保。他不禁陷入沉思,思索著該如何維護自己與家人的安全。朱允文乃是李景隆的表弟,而朱棣則是他的表叔,兩人皆為親屬。然而,於李景隆而言,誰能坐穩天下並非關鍵所在。他所關注的,唯有身處勝者一方,方能確保自己的地位及利益得以保全。

李景隆站在城牆上,目光凝重地望著遠方。朱棣率領的燕軍如潮水般湧來,旗幟飄揚,士氣高昂。李景隆心中明白,這場戰爭勝負已分,朱允炆大勢已去,無力迴天。

他深吸一口氣,轉身對身旁的將領們說道:“開城門!”眾人皆驚,但見李景隆眼神堅定,他們只好遵命行事。

隨著沉重的城門緩緩開啟,李景隆帶領著士兵出城迎接朱棣。他恭敬地低頭行禮,高聲喊道:“燕王殿下,末將李景隆特來恭迎您入城!”聲音響徹雲霄,表達出他的誠意和歸順之意。

朱棣騎在馬上,嘴角微微上揚,露出滿意的笑容。他看著李景隆,點了點頭,示意他起身。隨後,朱棣率領大軍進入城中,李景隆緊隨其後。

這一刻,李景隆心中暗自慶幸。他知道,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選擇。在這個關鍵時刻,他果斷拋棄了朱允炆,投向朱棣的懷抱。他明白,只有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地位。

朱棣進城後,立刻著手處理政務,穩定局勢。李景隆則積極配合,展現出忠誠和能幹的一面。朱棣對他頗為讚賞,賜予他官職和賞賜。

李景隆深知,自己雖然不是真正的臥底,但卻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他善於審時度勢,懂得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如今,他成功地贏得了朱棣的信任與賞識,也為自己贏得了更多的機會和發展空間。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