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當下經濟情況 (第1/3頁)

加入書籤

自從2020年初開始,今年已經時第五個年頭了,前三年時自己主動實施管控,後兩年的破壞性更大,外部環境更趨惡劣,全面脫鉤、制裁、區域性戰爭、加息等;房地產過度管控、教培雙減造成的後遺症是,內部消費萎靡,內迴圈不暢,產能過剩,失業率高企,各行業普遍蕭條。

一、當下面臨嚴重的通縮

官方說中國宏觀經濟穩中向好,一切在疫情後逐步復甦,但實際情況是債務重壓。社會上雖然資金充裕,但政府、企業和民眾都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雖然社會不缺資金,但很多人資本充足,卻不願意投資或消費,只是存著資金,以備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地方債和城投債的長期壓力,使得政府負擔沉重。

企業經歷了三年疫情考驗,經營負擔極大,而民眾則因為房貸、信用卡債務等每月都要償還大量收入。工業企業的利潤大幅下滑,在各類企業中,民企的利潤降幅最大,超過均值。民企主要是提供民眾生活消費品的,而國企大多為壟斷行業或裝備製造企業。

民企利潤大幅下降,反映了內需嚴重下滑,內需下滑的出發點是疫情,但非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居民債務比例過高,居民部門的槓桿率已經超過60%,國際清算銀行估算中國居民部門的槓桿率甚至達到了70%。

在過去40年裡,我國經濟遇到困難時,往往是透過向企業提供貸款來緩解,而過去幾十年大不相同。今年的問題是百姓手裡沒錢,傳統的解決措施已經失效。如果依舊透過刺激就業和發放貸款來振興經濟,這一策略顯然不會有明顯作用。去年發放28萬億貸款,但Gdp僅增長了7萬億,大部分貸款根本沒有流入消費領域。

大量修建的房子和生產商品,最終銷售出去的只是少數。如果沒有疫情,居民的消費降級或許和減少支出可能會延後幾年才會出現。然而,正是因為疫情的爆發,這種情況被提前引發,債務危機也隨之提前暴露。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主要可以分為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部分。投資又分為政府投資和企業投資,政府投資中很大一部分是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投資主要表現為擴建和房地產買地。

過去二十年,出口有了一定程度的產業升級,從最初的低端工業製品和服裝轉向以機電產品為主的中高階產品。因美國加息,出口增速難以大幅提高,而地方債的增加,導致基建投資增速放緩。

消費,尤其是房地產消費出現了斷崖式下滑,基本消費品甚至陷入通縮局面。這三大領域全部受阻,前景黯淡,至少中期看如此。問題的源頭是全球高負債,可能引發經濟衰退。這次危機與幾十年來遇到的情況截然不同,以往的問題更多是由於生產力不足或外貿引發的經濟困境。

本次通縮是典型的由房地產和過高的房貸引發的問題,與日本九十年代末的經濟衰退、1925年佛羅里達房地產泡沫以及2008年的次貸危機有著相似之處,國外有著上百年的歷史經驗可供參考,但我國依然有可能步入類似的困境。人類歷史表明,面對利益時總是傾向於認為自己是特殊的,但事實是沒有誰真正特殊。

有人會建議開啟印鈔機,實行中國版qE(量化寬鬆),在生產端實行qE沒有問題,但消費端只能透過直接向民眾發錢來解決。以往的應對方式是透過向企業發放貸款,以創造就業崗位,地方政府則透過基建專案提供更多工作機會,使勞動者獲得收入,然後再透過消費拉動經濟,當前的難點在於生產出來的房地產商品無人購買,若繼續擴大生產只會產出更多賣不出去的房產。

因民眾負債過高,他們不敢消費,即使能免除部分債務,若無法幫助民眾度過債務危機,根本無法化解問題的源頭。地方政府早些年透過負債進行基建,當時被稱為基建狂魔,許多人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