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2章 魚鱗圖冊 (第1/2頁)

加入書籤

明朝的一頃田便是一百畝,主薄說魯王在滋陽的田地大概兩千頃便是20萬畝,在我們後世一個自然村的耕地在兩千畝左右,也就是說魯王在滋陽縣佔了大約一百個自然村的耕地。

滋陽是個大縣,村莊大概二百個,而明朝的小縣,村莊不過一百來個。

所以,魯王光在滋陽的田地便相當於一個小縣的全部耕地了。

明開國之初,太祖朱元璋規定給藩王及皇親國戚的賜田是由地方官府代為管理的。

地方官府在收到這些田的田賦後將其約一成撥給藩王及皇親國戚來頂朝廷給他們的俸祿。

無疑,這個政策是合理的。但經過二百七十年的發展,這制度早已名存實亡,現在幾乎演變為藩王自己管理,給朝廷上交,那要看我藩王高興不高興。

太祖制定的經,被其子孫念歪了,越念越歪,向作死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主薄李延梁和幾個衙役將黃冊種魚鱗圖冊抱來,放了滿滿一書案。

這裡再介紹一下黃冊和魚鱗圖冊:

黃冊,又稱賦役黃冊或明代黃冊,是明朝政府為核實戶口、徵調賦役而精心制定的戶口版籍,有點類似於後世的戶口本。這一制度始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戶帖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對明朝的社會經濟管理和國家賦役徵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黃冊以戶為單位,詳細記錄了每戶的鄉貫(籍貫)、姓名、年齡、丁口(人口數量)、田宅、資產等資訊。這些資訊不僅用於核實戶口,更是國家徵收賦稅和徭役的重要依據。黃冊還根據從事的職業,將戶籍劃分為民、軍、匠三大類,其中民籍包括一般應役的民戶以及儒、醫、陰陽等特殊戶;軍籍則包括供應軍役的軍戶以及校尉、力士、弓兵、鋪兵等;匠籍則登記手工業戶,負責向政府承應工匠差役及廚役、裁縫、馬、船等相關工作。此外,還有灶籍,專門登記製鹽戶。

黃冊的編造程式相當嚴謹。首先,政府會將戶帖發給各戶,每年填報一次。然後,地方官會核實各戶丁口、田宅及資產等的變動情況,並將這些逐年累計的材料作為10年大造黃冊的依據。黃冊共造4份,分別上送戶部、布政司、府、縣各存一份。由於送交戶部的冊子表面用黃紙,因此得名“黃冊”或“戶口黃冊”。

魚鱗圖冊,又稱魚鱗冊、魚鱗圖、魚鱗圖籍、魚鱗簿、丈量冊,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土地登記簿冊,類似於後世的土地證。它因所繪地形排列狀若魚鱗而得名。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為了打擊地主富豪兼併土地、隱瞞田產、逃避徭役的現象,著手進行土地賦役制度改革。他命人全面清理、丈量土地,並編制魚鱗圖冊,以此作為徵收賦稅和管理土地的依據。

魚鱗圖冊的編制方法十分嚴謹。首先,按照行政級別逐級劃分割槽域,從裡(村)到都(鄉)、縣、府、布政使司(省),最後匯總到戶部。在編制過程中,需要對每塊土地進行丈量,並詳細記錄其面積、四至(即東、南、西、北四面的邊界)、地形、土質等資訊。同時,還會繪製每塊土地的形狀圖,並標註相應的編號和業主姓名。

魚鱗圖冊的內容主要包括總圖和分圖兩種。分圖以裡為單位,詳細記錄該裡內各塊土地的資訊;總圖則是由多個分圖匯總而成,反映整個縣或更大範圍內的土地分佈情況。這些圖冊不僅詳細記錄了土地的實際情況,還為政府徵稅派役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王麗經過賈開宗等人對其的惡補,對黃冊、魚鱗圖冊還是瞭解的,他知道要想知道一個縣的土地情況,一看魚鱗圖冊便一清二楚,所以王麗讓主薄李延梁將圖冊抱過來。

大明王朝到了崇禎時代,已歷經二百七十多年,明太祖朱元璋絞盡腦汁建立的明朝大資料系統經過二百多年的歷史變遷,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