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出人意料 (第1/3頁)
大同城外,在漸已西斜的日頭底下,數千人跪伏一地,站立的只有鍾裕與楊震二人,作為正副欽差,也只有他們能在宣讀聖旨時依然站著,其他人無論官位大小,都得跪下聽旨意。
鍾裕雖然因為走了十來裡的路程已很是疲乏,但在展開聖旨宣讀時卻依然聲音洪亮,精神飽滿:“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嘗聞國事無大於軍政事者,軍政事無大於邊關事者。山西,乃我大明之門戶,大同,亦為山西之門戶,是所謂……”
在鍾裕的朗聲誦讀中,這道以標準而華麗的駢文體樣寫就的旨意就在大同城外上空不斷響起。別看那些官員一個個都屏息斂神,一副洗耳恭聽的模樣,其實他們只是在做戲,只想著趕緊把旨意宣讀完成,然後好把欽差隊伍接進城去說話。畢竟就是沒有這一道旨意,他們也很清楚這兩位欽差此來山西的目的是什麼。
但似乎是為了為難他們一般,這一次的聖旨竟特別的長,就是站在鍾裕身後的楊震到後來都有些不耐煩了。他忍不住把眼往那五彩斑斕的聖旨上看去,就瞧見絲帛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字,這一卷旨意旨意怕不有數千字之多。
一般來說,聖旨雖然都會在前半部分說一些空話大話,但並不會太長,往往點到皇帝或者內閣的意思就可以了,像這樣幾千字的聖旨還真是少見。一般也只有大臣給皇帝上書時才會如此洋洋灑灑地一寫數千上萬言,皇帝可不會下這麼囉嗦的旨意。但很顯然,這回的旨意卻就是這麼非主流。
其實,這也是有深意在裡頭的。所以頒佈一條這麼長的旨意,內閣是懷了兩個心思。第一,便是讓接旨的大同官員能夠明白朝廷對此次事情的看重,好叫他們能更聽話些;第二,則是為了幫鍾裕長長勢頭。
山西的情形就是朝中之人也多少了解一些,這兒的官員,尤其是武官早已在此紮下了深厚的根基,不是一個欽差能隨意晃動的。而鍾裕此去又是做的得罪人,挖人罪責的活,自然難免會被人敵視,而那些武官說不定還會在背後下絆子,搞破壞。所以內閣就想出了這一招,先聲奪人,給大同的官員一種被欽差壓在腳下的感覺。
不過再長的聖旨也有讀完的時候,在經過好長時間的誦讀之後,鍾裕才終於念出了讓所有人都大鬆了口氣的兩個字——“欽此!”其實這道旨意除了引用了許多經典,辭藻比一般聖旨更華麗外,內容也和大家所想的沒什麼兩樣。無外乎是表明朝廷對大同的看重,對此次兵變之事的不解與憤怒,讓大同上下官員務必自省自身錯誤,並在欽差辦事時悉心相助等等。
雖然心下對這道超出想象的旨意有些不滿,但該有的禮節卻一點都不能廢,所有人再次衝著鍾裕叩拜,口稱遵旨。鍾裕這才把手上頗見長度的聖旨一合,將它送到巡撫劉應箕的手上。待後者接過聖旨後,這才一改剛才嚴肅的神情,笑著一把就將對方給攙扶了起來:“劉前輩快快請起,都察院晚輩鍾裕見過前輩。”
既然旨意已宣讀完畢,雖然鍾裕依舊有欽差的身份,可卻已不比眼前的巡撫身份更高了。要知道巡撫本身也能算是朝廷的欽差,只是他這個欽差是常駐地方,而且權力更大而已。而這位劉巡撫在朝中是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和鍾裕算是同級,但因為他得官更早,又是有實權的地方巡撫,故而就要比鍾裕地位高上一些,被稱一聲前輩自然是很正確的。
說實在的,要不是鍾裕攙扶這一把,跪伏在地許久的劉應箕還真可能一時站不起身來。他今年五十三歲,又一直待在大同這種邊塞之地,身子骨自然不可能太好,在一向不用跪拜的情況下突然跪這麼久,還真有些難以適應呢。
被鍾裕攙扶起來後,即便劉應箕心裡有些不快,此刻也不好表露了,便笑道:“鍾大人太客氣了,你我同朝為臣,何來前輩後輩之分。來,且先進城,其他的事情待接風宴後再細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