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6章 勇夫安識義 智者必懷仁 (第1/3頁)

加入書籤

方剷除了建文,皇帝朱棣便著手清算建文餘孽,朱棣此人,好大喜功,然其之清算,必然與建文朝之清算大不相同,建文之清算是在順位之上得罪前朝肱骨,朱棣之清算是在奪位之上剷除前朝異己,前者弊大於利,後者利大於弊。

所謂成君者,一仁二智三勇。成大事者,必有臥薪嚐膽之志,莫念匹夫之勇。

“單從這點啊!老大比老二,更得人心啊!”朱棣此間與國師對弈,遙見道衍和尚捻著佛珠落定棋子,“文能安天下,武能治國邦,仁可平民心,勇可得鞍馬...”

道衍收棋,吃皇帝一局,“且看皇上,要哪個君了?”朱棣反問,“你說這老二,能打仗罷,脾性不好,容易得罪忠臣,你說這老大罷,寬仁有度,然體弱多病,上不了陣,你說這老三罷,文武兼可,只是資質尚淺,難以服眾!”

道衍搖搖頭,仍端坐其位,“大王,有帝王之象...”此言方出,猶不禁令朱棣心頭一震,遙想洪武朝,彼時他仍是燕王,逢先皇后薨逝,其進京奔喪,在此途中遇見一位名姚天僖,法號道衍之高僧和尚,其面見己之言便是,‘吾觀燕王有帝王之象,他日必定一番作為。’遂而與朱棣臨別時,贈予其一頂白帽,朱棣不知此中緣由,且未放在心上,才知道衍之意,竟是意為將白帽戴於王首,便成一皇字,遂露輔君之意,故而二人志趣相投,道衍即入燕地,便在後來在靖難一役中輔助朱棣,攻下皇城,奪朝稱帝,那法號道衍之和尚,便是如今坐在自己面前的這位,黑衣宰相姚廣孝。

其雖是僧人,卻深諳謀略,善識人之術,“大王,有帝王之象。”此時他之言,彷彿在印照此多年前,其對朱棣之預料,難能不令皇帝深思,遂令皇帝如當頭一棒,大王朱高熾雖貴為皇長子無疑,更甚古來皇位傳嫡傳長方才是傳賢,然皇帝偏賴二王朱高煦,此事世人皆知,因其驍勇善戰,跟隨朱棣征戰多年,在靖難中也是多有助力,皇帝常說二王勇武,與其極像。

姚廣孝此人雖仰仗皇帝頗甚,卻敢於進真言,善以理服人。觀皇帝神色,其對道衍之言多有沉思,“然二王,手握重兵,于軍中有威望。”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想他唐太宗李世民善於以文治世,卻也曾在虎牢關之戰中,以少量兵馬大破竇建德之十萬精兵,故而身為帝王可仁不可柔,可善不可弱。太祖朱元璋以武開國,教戒其下亦是尚武,今皇帝朱棣以幾兵幾卒苦戰四載才攻入京師,敢問哪位不是武能定乾坤,一刀一槍打下來的將山?

只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二王跟隨陛下打下來的基業,要他拱手讓給大王一派之文臣,其必然是不允,只是陛下,武可打天下,未可守天下啊...”朱棣心內暗忖,不通謀略焉是為君王乎?其難能不知,如今永樂,已是其打下來的結果,而後永樂,需得守而未攻!

姚廣孝落子,只在皇帝抬視須臾,複道,“至於三王,有勇有謀,是為明君良選,只是,欲圖謀事者,即忍梗在喉,欲圖謀位者,即野寫在心,臣觀三王,並未有奪嫡之心啊!”

“道衍何出此言?”

“自入朝來,三王為陛下鞍前馬後,無不事事親歷,如今更是為陛下剷除建文,所謂功高蓋主,功不可過,三王莫非不怕,其之行舉,惹諸王芥蒂,卻不然,其根本未將權勢放在眼中,這大位將來給誰,其也會照常相輔,如今日之,為帝剷除異己,以保將山穩固!”皇帝收子,勝。

“這局陛下贏了。”

從來只有祭明君,哪見頌德忠良臣。

“想是道衍讓著朕,重來,重來!”二人且苦戰至戌時,自覺疲憊,卻聞玉懿殿外有人輕聲推門,腳步卻是極慌忙,直至皇帝跟前來,便知是那銜,其嗓中已然是啞了,“陛,陛下,皇后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