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七十一章 天眼神通,借眼觀物 (第1/3頁)

加入書籤

白天的時候,陳琅他們去了一趟瀘州的城隍廟,準備了一些香燭紙錢,還有一些能夠用來開壇的東西。陳琅現在沒有完全恢復過來,不適合施法畫符,但是做一些簡單的準備也是綽綽有餘的。

在城隍廟的時候,張羽正好奇的四處亂逛,他在想著這瀘州的城隍爺是不是會比他們青山縣的那個衛興陽要來的公正嚴明一些。如果都是一丘之貉的話,那這個城隍的選拔任命,也太過草率了些吧。

不過看著廟裡的香火,倒還真的是挺旺盛的,現在拜佛拜菩薩的多了,沒想到像這種小的城隍廟竟然也有這麼多信眾。陳琅見他四處張望,便跟過來一起四處看了看,說道:“你不用擔心瀘州的城隍會與那衛興陽一樣不堪,這位老爺可是管了咱們這瀘州將近五百來年的老牌父母官了,清廉的很!

這位大人生前名字叫什麼已經沒人記得了,咱們這裡的縣誌裡面記載的也不是很清楚,遠遠不像那位衛興陽那般的讓人記憶猶新。但就是這樣,這位大老爺竟然能在死後憑藉功德被封為城隍,還從一縣一鎮的普通城隍一路做到府城隍的位置上,這可不是靠溜鬚拍馬就能做到的。

聽我師父說,這位城隍大人好像是弘治皇帝年間的人,本來年輕的時候就因為德行高尚被鄉里舉薦成了孝廉,後來也一直輔佐當各地的父母官處理縣裡面大大小小的事情,辦的叫一個井井有條。

當地的老百姓也多誇其賢能,聽說有一回巴蜀鬧災,這個大老爺見不得百姓受苦,乾脆散盡了家財全都換成了米糧,全都用來接濟災民。等到災情過去後,他看著那些沒能救得了的死難者,哭得不成樣子,只把一眾大小官員都給感動的熱淚盈眶。之後朝廷的救濟下來,縣令和當地的百姓想要報答他,他卻沒有接受,而是說,這一切本就是他應該做的。

當地百姓為此一起寫了萬民書,想要請縣令轉交給府衙的上官,卻也被他給攔住了,說是自己做這些事情並不是為了讓人歌功頌德了,只要家鄉的百姓過得好了,就是對他最好的報答。”

張羽越聽,對這位素未謀面的城隍老爺的敬佩之情就越發的深,他當即就走到了廟裡跪在蒲團上面恭恭敬敬的給這位城隍老爺砰砰的磕了三個響頭。這一舉動惹得其他來敬香的眾人都是有些疑惑,怎麼這傢伙給人的感覺這麼彆扭呢?

被陳琅攙扶起來後,張羽激動地道:“這才是一個城隍爺該有的操行啊,比起那個什麼衛興陽,簡直不知道高上了多少倍!這種人,就應該受後人香火孝敬,百年千年都不夠!這是人家應得的!”

陳琅點點頭,頗有些感慨的說道:“誰說不是呢,不過這位大人也是壽數不長啊,才不過四十出頭,就因為替鄉民勞心勞力病死在了縣衙的案桌上。據說,當時他的面前還放著他給縣令只寫了一半的關於如何幫助百姓安居樂業的建言。

當地的縣令因為他的輔佐,業績過人,沒幾年就升遷到京師去了。而他自己,則是繼續留在了家鄉,百姓替他建了生祠,一直供奉到了嘉靖皇帝繼位後,才因為要避嘉靖皇帝的諱改掉。但是後來這位大老爺也因此當了城隍,兩百多年勵精圖治,又坐上了城隍的位置。

說起來也算是巧了,這位城隍老爺之前就是咱們青山縣的城隍,後來升遷之後才輪到的那個衛興陽補了缺。唉,明明都是一個地方出來的人,但是兩者之間相差的也算是十萬八千里了。時候不早了,咱們也該回去了,趁早準備準備,找出那個姚老頭才好啊!”

“恩!”

或許是因為陳琅說的這個城隍老爺的功績讓張羽感到太過敬仰了,臨走的時候,張羽直接將身上所有的錢全都倒進了功德箱裡面,說是要為這個青天大老爺好好地敬敬香火。

可是當陳琅上車前看到那個負責看管功德箱的管理人員一臉發財了的笑意的時候,他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