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62章 謀國之至計也 (第1/2頁)

加入書籤

船漸漸靠近鹽場,從海上看去,只見延綿幾十裡的海灘上密密匝匝布著一座座鹽亭,柴火燃燒的黑煙和鍋爐中冒起的白蒸汽一起隨著海風飄揚,空氣中都是鹹澀的味道。

“這一年得燒掉多少柴啊?”見到此景,張茉忍不住咂舌。

“這個俺也不曉得,不過俺知道這方圓百里的樹幾乎都被砍完了。”

呂乾嘀咕,“難怪造船廠缺原料!”

漁夫道,“大王,這裡沒法靠岸,得調頭回去尋個漁港。”

“那便調頭,我等從岸上過去。”

大船靠岸,先頭在岸上跟行的隊伍也過來了,眾人騎上馬,又走了半個時辰左右才來到鹽場,看門大爺見來人身份不凡,早讓人進去請負責人出來。

那小吏出來看這陣勢,想也不想便要讓人去請縣令,呂布道,“不必興師動眾,孤只是順路過來看看這鹽到底是如何製出來的。”

小吏一聽呂布的自稱,嚇得把頭壓得更低了,“原來是唐王殿下大駕光臨,下吏有失遠迎,恕罪恕罪,大王裡面請!”

呂布讓隨行護衛等在外面,帶著妻兒和許褚幾人走進鹽場,剛一進去便覺得一股鹹澀的熱浪迎面撲來,雖然是冬天,但越往裡面走越熱。

小吏把幾人帶到其中一個鹽亭外,熱情講解起來,“熬鹽其實不難,就是耗人力!”

他指著不遠處海灘上的幾個民夫道,“他們負責用長柄勺把海水舀到桶裡,然後由兩人挑到亭子倒入鍋灶上方的水池中,這水池與鍋有管道相通,可不斷加海水入鍋,灶口那人負責添柴看火,灶旁那個拿鍋鏟之人是專門負責將鍋內已經結晶的鹽撈入旁邊缸內。”

“這一鍋得熬多久?”張茉問道。

小吏道,“要連續熬煮四到十天!”

張茉感嘆,“這何止耗人力,還十分耗柴火!”

“可不是,所以鹽才那麼貴!”

眾人又觀看了一會兒,來到小吏的工作室,張茉問道,“你們就沒想過用其他辦法來提取鹽嗎?比如利用太陽暴曬,自然蒸發!”

“用太陽曬?”那小吏不解,“如何曬?何為蒸發?”

張茉前世在南方濱海城市生活過幾年,也去鹽田參觀過,大致知道曬鹽的過程,她解釋道,“先在平坦的沿海荒灘上建一些池,池埂一般高約半尺,建成一個個方形的樣子,灘池由上而下逐個挖低,要有落差,上下池之間開有池門,用以向下流水,底池下築坨臺,以備儲鹽,還有,灘池周圍要挖二面或三面大溝,俗稱鹽溝,以備納潮儲水,向海一面的溝堤,開一水門,設閘以備啟閉。其外再開一“潮溝”,直通於海,用以引潮入溝,備鹽溝納潮用。”

那人聽得糊里糊塗,暈頭轉向,張茉道,“此事待我回去畫個圖紙尋縣令來說,跟你說了也沒用。”

又找到一個可以賺大錢的辦法,張茉這會兒連吃海鮮的事情都忘了,走出鹽場後便直奔回府畫曬鹽場的圖紙,又在旁邊附上具體流程。

她原本想叫縣令來說此事,最後想了想,還是把這事交給暫任渤海太守的司馬懿去辦,如果可行,不止在陽信縣,青州沿海也可以把曬鹽場建起來。

第三天,司馬懿快馬從南皮城趕到陽信縣,張茉把圖紙交給他,他仔細看了一遍,說道,“按道理此法是可行的,而且遠比薪柴熬鹽省力省柴,一個鹽場的出鹽量能有現在的數百上千倍,只是這修建鹽池成本高且耗時。”

張茉道,“鹽池修完可以永久使用,如果真能曬出鹽,這些成本根本無需考慮,不過鑑於北方氣候同南方不一樣,你先修個小的試一試,可行再往各處建大池。”

司馬懿點了點頭,笑道,“要真成了,我唐國的食鹽完全可以擠垮天下所有鹽商,這個和紡織不一樣,原料是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