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章 官商勾結與學武 (第1/3頁)

加入書籤

山西北方的大府府和蒙古接壤,出了大同就是蒙古人的地盤。這些年山西邊境也算稍微安生了一些。但,時不時的會有蒙古人過來劫掠。

這個時期的百姓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也極低,時不時的旱澇、蝗災、劫掠等,都會導致流民出現。

官員為了早日解決流民問題,只能向山西當地商會提前借支糧食。商會出糧穩住了穩定了山西境內的流民問題,這不僅是官員的政績,也傳播了商會的聲譽,可謂一舉多得。

等賑災的糧食運抵,糧食自然又回到了商會手中。

此外,商會在提供糧食安撫流民的同時,會與官府共同制定以工代賑的法子。

商會、各地豪紳來出資,由流民來修路、修橋、修繕水渠。只要能修繕的物件,盡皆交由流民處理。然後根據流民出工天數、總體修繕進度支付對應工錢。

待官府的賑災糧發下來,部分流民在官府的安置下,返回自己老家或者憑藉自身手藝在新地方謀生。

歷來的流民安置措施,劉卓大都聽人說過。只是這次官府大力支援以工代賑(劉卓提出),讓劉卓有些震驚。

劉卓向父親詢問後才知曉,各地的商人與當地的官僚士紳都是相互勾結、或同為一體的。

明初,朱元璋規定:“凡公侯內外四品以上官,?不得令子弟、?家人、?奴僕於市肆開張鋪店,?生放錢債及出外行商中鹽,?興販物貨。”但是,四品以下的官員則不在禁止限制之列。

此外,大明律中明確規定,禁止官商勾結,也不允許官員透過自己的手裡的權利去進行商業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員利用權力獲得鉅額的財富的可能。

但是,朱元璋制定的官員俸祿壓根就不足以維持官員的各種開銷。因此,官商勾結、貪汙腐敗應運而生,層出不窮。

即便是在那個經濟、政治、科技等發達的前世,腐敗也無法杜絕,貪官也判之不盡。

商人沒有地位,當官的又缺錢,兩者很容易就勾結到一起。商會每年支出的銀兩基本上培養了大量心向晉商的官員(多個省份都是如此)。

以工代賑,這種利己利他的好事,當官的自然不會拒絕,他們樂見其成。

商人歷來地位低下,有時候還會被當官的無端勒索,勒索到最後,傾家蕩產都是輕的,所以就官商勾結。劉卓漸漸的也明白了明末的黨爭為什麼那麼厲害,每個黨派的背後都有著自己利益團體。

朝中的東林黨與江南、東南地區的商人有著太多的利益糾葛,有時候士紳本身也就成了商人。東林黨的根基在江南,東林黨壓根就不想朝廷在東南征稅,更不想交稅。

面對朝廷收稅,江南計程車族豪紳只能交一部分拖延一部分,以致最後拖欠的稅銀越來越多。朝廷也只能將徵稅的物件轉嫁西北及中原地區的百姓身上。

劉卓透過父親知道了現在是萬曆年間,應該是萬曆後期了,具體哪一年也沒問。劉卓大概清楚了,再過二十年,或許不到二十年,整個北方饑民遍地,瘟疫橫行。

劉卓隱隱記得,大概是崇禎還是天啟年間,全國大規模的兩輪乾旱,持續時間長達八九年,基本上全國各地都受到了影響。

隨之而來的鼠疫(歐洲的黑死病)、蝗災、旱災等各種災害,老鼠沒糧食吃啊,就出來找東西吃,有人看到老鼠不處理直接就活吃,鼠疫就產生了。

到了崇禎晚期,北京城基本上沒啥人了,鼠疫折騰過後,北京到處一片蕭瑟,處處都是出殯的。也難怪李自成沒有廢什麼力氣就打下北京城。

“走一步看一步。”劉卓自言自語道。

望著自己畫的地圖,劉卓看了看京杭大運河,這個時期,南方糧食多,北方河南、山東等地也是糧食大省。可以透過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