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十三章 功成一舉糧千萬 (第1/2頁)

加入書籤

有道是“五水繞洛”,洛陽不僅水系豐沛。而且洛陽是個盆地,周邊的山也多。

北邊是邙山,西邊是崤山、熊耳山,南邊是外方山、伏牛山,東邊是嵩山。

若從高空朝下望之,洛陽這片地區,就被這幾座山環繞其間。

洛陽這個盆地,佔地不小,不止是包含了洛陽,還包括了偃師、伊洛川地和孟津、鞏義等的一部分。鞏義是後世的縣名,當下此縣名叫鞏縣。洛陽盆地大致呈東西狹長的一個橢圓形,鞏縣位處其最東的位置。此縣北鄰邙山、洛水。洛水在其城北流過。興洛倉,就在此縣境內。

鞏縣之得名,這個“鞏”,乃是“山河四塞,鞏固不拔”的“鞏”。此縣北為邙山,西南為嵩山等山,又有洛水經城東流,誠然是一處易守難攻之所,號稱是“東都鎖鑰”。

興洛倉,並不在鞏縣城中,離鞏縣城還有一段距離,位在鞏縣縣城的東南邊。這座大糧倉,雖名之為倉,然因佔地太大,倉窖太多,外有牆垣保護,實如一座小城,故又名“倉城”,具體的位置在北邙山下、洛水的南岸,建在一片溝谷、山巒環繞的黃土原上,週迴二十餘里。

不過佔地雖然不小,守衛此倉的駐兵卻並不太多。

本有守兵千人,去年楊廣下江都,路經鞏縣時,為保此倉安全,專門下詔,又移箕山、公路二府於倉內,負責此倉的安全保障任務。箕山、公路,俱是軍府的名字。此二軍府,俱非上等軍府,各有屬兵約千人左右。加上原有的守兵,總計算起來,也就是兩三千人。

兩三千人的守卒,用來防備不成規模的盜賊來搶糧,固已綽綽有餘,一旦對上李密、翟讓這種既兵多、又有攻策戰謀的敵人,他們就不是對手了。

自滎陽出兵,到今日為止,前後不到十天,李善道已經站在了興洛倉倉城的牆垣上。

回顧這不到十天的時間,大部分其實還都是用在了行軍的路上。

從滎陽到興洛倉來,路上著實是不好走。

一邊要隱匿行蹤,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一邊所行之路,頗有翻山越嶺。

——其實滎陽到興洛倉的直線距離不遠,四五十里地,但這條直線距離,瓦崗義軍沒法走,因為要走這條最短距離的路線的話,就必須要先經過汜水、虎牢。興洛倉與滎陽郡間,隔著一條南北流向的汜水,及汜水東岸的汜水縣城和西岸的虎牢。所以,為避免在攻倉之前,可能先得與裴仁基等部打上一仗,來攻興洛倉的這支瓦崗義軍的精兵就只能繞道而行。

先是從新鄭向西北行,進入河南郡地界,接著再從和新鄭接壤的陽城北上,翻過嵩山北麓、五指嶺下的隘口,到羅口,然後從羅口向興洛倉發起突襲。

鞏縣有條河,叫長羅川,“羅口”,即長羅川的一個岸口。

等於是,李密、翟讓親率的這支瓦崗精兵,本是從興洛倉的東南方向而來,然最終向興洛倉發起進攻的地點,卻是在興洛倉的西南方向。

好在興洛倉建在洛水的南岸,從羅口,便可以向興洛倉發起突然的攻擊,如果興洛倉是建在洛水的北岸,李密、翟讓所率的這支瓦崗精兵,在攻興洛倉前的行軍,只怕就會更不容易了。

不過話說回來,行軍的辛苦,李善道都能接受,不是問題,唯在攻興洛倉前,李善道原本已經做好了大戰一場的準備,結果卻出乎了他的意料,整場攻倉城的戰鬥,只持續了不到半天,他們就取得了勝利。一則,倉城週迴二十餘里,守卒才兩三千人,防守上做不到面面俱到,不說漏洞百出,亦實是防守上的漏洞不少;二則,按李密的計策,李善道等這七千瓦崗精卒潛道兼行,也確實是達到了掩其不備的目的。故而,這場戰鬥的輕鬆,簡直令李善道不敢相信。

週迴二十餘里的一個大糧倉!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