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六百一十章 商品交換由錢幣 (第1/2頁)

加入書籤

“山料與籽料對應,籽料就是山料掉進河裡,被水沖刷,外面的石頭掉了,露出裡面的玉,一般籽料最貴,看著顏色飽滿。”

里長說料的區別,至於山料,當然就是沒掉進河裡的了。

“何地所出?產量大否?”安慶伸手摸摸開窗的地方。

“很久以前便有,幾千年前,不過由於東北的人口始終少,都是部落,即便遼國的時候,也沒有成規模開採。

元朝的時候,女真人同樣都是從河裡撿一些,用來交易。

那個地方叫秀巖縣,沒有到定遼都衛的治所之處,可以開採出來很多,至少比現在的藍田玉好採。

此玉為軟玉,方便加工,當地的山料偏綠,籽料偏黃白。

比之於闐玉、藍田玉、南陽玉也絲毫不差,尋常百姓用不起。”

里長繼續說把年代與產地告訴大家,又與其他的玉石比照。

朱樉也上前摸摸:“這塊玉給兄長雕刻,既然那裡還有,都是咱的。派兵過去守住,不允許其他人隨便開採。”

此刻他沒有絲毫讓利於民的想法,玉石就不應該是普通人擁有的,百姓拿著石頭又刻不好。

朱聞天上前,把玉抓起來,準備回去慢慢磨,先把石頭全磨掉,再看形狀,應該雕刻成什麼。

設計起來很麻煩,主要在於如何減少損耗,比如有的位置可以弄個戒指面、耳環、耳釘、簪子。

一塊玉石不能就掏一個鐲子出來,然後其他的地方全扔了。

看著那麼大一塊玉石被拿走,官員們互相瞅瞅,露出鬱悶的神色。

他們其實也想幫忙找好的玉石工匠加工,如此說不定能夠獲得一點邊角料。

可惜他們不知道這玉從哪來的,更不用說其他的資訊了,看看人家朱里長,張口便介紹,他究竟學了多少?

……

午後,吃完飯的眾人在街道上溜達,大量沒有腦袋的鹹魚幹放在一處處地方賣。

城裡有四個位置,城外各縣亦有,百姓過來買,順便再買鹽。

本地有銅礦,更有鉛鋅礦,加上銀礦、金礦,啥都不缺。

工匠開始鑄幣,鑄造洪武通寶,跟官方一樣,當十、當五、當三、當二、當一。

這個他們熟練,用現有的洪武通寶來翻砂制模,把銅和鉛鋅的含量控制好。

鑄造好了把毛病磨一磨,拿出來買百姓的菜,讓百姓幹活的時候給百姓結算工錢。

百姓再拿著這個錢買東西,不能總給他們換,貨幣得有,必須流通起來。

百姓有的還用元朝的銅錢,早一些的至大通寶,和後來元朝被趕跑之前的至正通寶。

官方負責回收,然後再熔了繼續鑄造洪武通寶。

朱聞天沒想過專門留下一部分給後代人研究,東西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不過資料上會記載,斷代史都會寫的。

包括明朝寫元朝的元史,裡面有貨幣等事情,還有其他的禮儀等等。

不知道為什麼,中華民族就喜歡寫這樣的前朝歷史,也有通史,包括縣誌,打仗的時候,一說這是縣誌啊!不能燒!

那麼有官員在,會立即趕來,看一看,儲存好。

危素當初就想死,有人勸他,你死很多資料就沒了,你得活著,把這些寫出來。

朱標看到那嶄新的錢,要過來掂量兩下,點頭表示認可。

“太子殿下,魚都沒有魚頭和內臟,扔了?”

一個農戶過來買鹹魚幹,知道太子在,倒是不害怕,主動詢問情況。

“沒扔,曬乾了做飼料,魚肚,即魚鰾,單獨存放,是藥。數量多了,會選一部分製成魚膠。

等咱們家裡的雞鴨鵝多了,花一點錢買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