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8章 千古一帝 (第1/2頁)

加入書籤

嬴政諸多的功績出現在歷朝歷代中。

統一的觀念,也籍此更早進入先秦時期所有人的心中,成為念念不忘的遙想。

大禹欣慰道:

“果然有些事情是必須要有人去做的,如若沒有那樣的人,後世我們的子孫也不會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團結一體,繁榮強大。

如此來看,這嬴政自稱始皇帝倒也算不得過譽。”

……

姬發喃喃道:

“同樣是建立一個王朝,上蒼對吾僅僅只是了了幾句概括,對這嬴政卻是毫不吝嗇言語,如此一番詳細陳述他的功績。

統一……我大周也一定要統合所有的諸侯部落。

哪怕是向這秦國一樣,積攢幾百年的力量與所有諸侯開戰,也一定要讓大周實現真正的一統,讓大周的國號延續到三千多年以後!乃至更久!”

……

【大秦的功績還不僅限於此。

在秦國統一六國時,匈奴趁機佔領北部諸多州城,許多百姓淪為奴隸。

對此,完成統一六國的嬴政,第一時間籌集武備,派大將蒙恬和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

秦軍北渡黃河,幾經交戰,匈奴敗逃。

秦軍陸續攻取匈奴高闕、陽山、北假,自此陰山以南盡歸大秦領土。

但因未能大規模殺傷匈奴有生力量,匈奴仍然不斷趁隙犯邊。

於是始皇帝下令遷百姓於邊疆屯田以守。

又為徹底防止匈奴擄掠百姓,侵犯中原。

始皇帝下令徵發大量民眾在燕、趙長城的基礎上,耗費五年時間(大規模修建長城用了五年,但秦統一六國之前可能就已經在小規模修建長城了,那樣算起就是十二年。),修築了西起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自此萬里長城自秦朝開始,經過後世多個朝代不斷維護修繕或增加,歷經兩千餘年歲月風霜,也庇護了中原民族兩千餘年。

長城見證了華夏的興衰滄桑,也是中華民族以人力鑄造的一大世界奇蹟,也早已與中華民族深深繫結在一起,成為永遠的象徵。

對外的戰事除了北方遊牧民族,還有南方的百越。

為了將南方和沿海地區永遠納入大秦領土,亦為了防止南方造亂,鞏固王朝統治。

嬴政發兵五十萬,先後兩次進攻嶺南,但嶺南崇山峻嶺,山勢陡峭,糧草運輸困難,漫漫大山成為嶺南得以存在的天然屏障。

戰事膠著,糧草輜重供運不上,秦軍經歷一次失敗後,便寄希望從水陸轉運兵卒糧草。

始皇帝命史祿開鑿靈渠,耗費五年時間,溝通湘江和灕江,連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從此徹底解決了秦軍的補給問題。

再由秦軍大將趙佗和任囂領導發起大戰,以傷亡數十萬人為代價,徹底將嶺南大部地區收入版圖,並設立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自此廣東、廣西,以及漫長的沿海地區得以統一歸入華夏,海南島也歸為象郡外徼,受管轄範圍。

靈渠,這條將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相連的運河,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時至兩千兩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發揮著它的作用。

始皇帝為了杜絕分封制導致的國家分裂,推行郡縣制。(楚武王首創縣制,商鞅正式提出郡縣制。)

皇權之下劃分郡、縣兩級地方行政區劃,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官員,並實行流官任期制。

即官員由皇帝統一選拔、任命、考核,不世襲、有任期,任期一到,便要按照官員任期內執政成果,決定其升任,還是輪崗調往他處。

該制度的誕生,象徵著貴族血緣統治被官吏治理取代,中央集權得到極大加強,大幅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