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55章 醫學變革與顯微鏡 (第1/2頁)

加入書籤

古人們一時驚駭地將眼睛睜地老大。

人的胸膛能被開啟而不死,一直跳動得以讓人維生的心臟居然能被替換,血肉之下的骨頭能被挖出來換一根新的……

之前天幕上為了演示縫合手術,將人腹部用針線縫合起來就已經非常讓古人震驚了,這會兒在知道後世的醫術能做到這種地步更覺匪夷所思。

尤其古人們很多都將心臟視為靈魂的居所。

換心豈不意味著奪舍?要是真有奪舍這種事,那後世的權貴富豪豈不能奪舍窮人之軀實現永生?

不過想想也不太可能,真有這種事天幕肯定早就透露出來了。

可是再一細想又覺遍體生寒。

內臟要是壞了也可以靠更換來治療疾病延長壽命的話,那用來更換的內臟從哪裡來?

要是後世有能力靠科技製造出內臟倒還好,要是不能,那不還是得從別人的身上取?

明朝,李時珍。

作為醫者他不像普通老百姓一樣關注那些有的沒的浪費心思,他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按照天上傳授的方法造出青黴素。

中國古代醫學受限於感染問題難以解決,無法在外科手術一道有更深入的發展,所以歷代醫者都只能在中藥一途不斷摸索嘗試。

雖然也為後世的現代醫學留下了寶貴財富,可畢竟沒有開啟微觀世界的探索方法,醫者先賢們按照經驗將能接觸到的藥物藥效都總結了出來,再想發現新東西太難了。

現在天幕告知了青黴素這一關鍵突破法門,而且提取青黴素所需的物品和技術現下都能做到。

只要成功提取出了能夠解決感染的青黴素,孕婦、士兵還有廣大百姓常會遇到的外傷、發炎,以及許多疾病都能得到治療提高存活率不說,更長遠的手術一途必然會迎來高速發展。

生老病死中的生與病,從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力所控。

有了更高的糧食產量,有了更好的醫藥,人口將迎來前所未有的飛速增長,更多的勞動力,就意味著更多的生產力、創新力。

後世想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迅速發展到讓他們這些古人歎為觀止的繁榮程度的。

李時珍很快將提取辦法一字不落記錄下來,懷揣著一朝得道般的興奮,一刻不停地趕去親自籌備提取青黴素所需的物件……

【青黴素的發現,或者說人們意識到微生物的研究價值,開啟微觀世界探索,與顯微鏡的誕生密不可分。

在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球形透明物體可以將物體影象放大許多倍。

透過對光學折射現象的摸索發明了凸透鏡和凹透鏡,即兩種具有放大與縮小功能的透鏡。

後來鏡片打磨拋光的技術提高,由多個鏡片組成的複式顯微鏡便誕生了。

人們得以藉助顯微鏡觀察到極小的寄生蟲和微生物。

但是顯微鏡對鏡片打磨技術的要求非常高,多組鏡片組合下,即便是非常細微的鏡片瑕疵,都會使顯微鏡的畫面非常模糊。

不過雖然高光滑度的鏡片打磨技術不容易突破,但燒製光滑的玻璃珠卻非常簡單。

根據光學原理,曲率半徑越小的玻璃珠,對光線的折射能力越強,放大倍率也就越高。

簡易顯微鏡就是利用非常小的玻璃珠製作的,放大倍率甚至能達到兩百倍以上。

不過這樣的玻璃珠直徑也必須非常小。

比如公元1665年,荷蘭人列文虎克發明的玻璃珠顯微鏡,玻璃珠直徑大概只有二至三毫米左右。

過小的觀察範圍,也讓這種玻璃珠特有的光學功能適用領域很有限。

在使用這種顯微鏡時,也需要將瞳孔懟地非常近才能看到放大影像。

而製作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