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27章 晚唐風雲 (第1/2頁)

加入書籤

【安史之亂和吐蕃進犯都得到平息後,大唐徹底走向衰落,各種矛盾大唐都無法再以威望壓制,各種動亂的觸發條件大幅降低。

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駕崩,太子李適繼位,是為唐德宗,也是大唐的第十位皇帝。

此時的大唐經歷一系列動亂,各藩鎮都已安定下來,但藩鎮節度使的力量卻得到了更大的自主權。

公元780年,大唐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按照土地數量和優劣徵稅。

主旨為資產多者多徵,資產少者少徵。

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

“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使古代賦稅制度由“舍地稅人”到“舍人稅地”方向發展,在短時期內緩和了財政困難問題。

而這一稅制改革的背景環境,就是藩鎮割據勢力坐大,世家再度崛起,大唐無力再有效施行均田制,導致土地兼併越發嚴重。

而唐德宗也有中興大唐之志,力圖平藩,不許藩鎮傳土地於子孫。

但是與大唐朝廷實力不符的強硬政策,招致成德、魏博、淄青三鎮叛亂,發生了持續五年的奉天之難。

在平叛過程中,更有盧龍、淮西繼叛,各自稱王稱帝。

前往平叛的涇原軍隊又發動涇原兵變,佔領長安,擁盧龍節度使朱滔兄朱泚為帝,唐德宗一路敗逃。

在李晟等人陸續將兵變平息後,德宗對叛亂造成的危難心有餘悸,於是對藩鎮採取姑息態度,承認河北三鎮世襲特權,以使其取消王號,維持現狀。

這次失敗的削藩戰爭,基本確定了其後大唐朝廷與藩鎮的對立關係,以及藩鎮與藩鎮之間的強弱地位。

而本就已經飽受摧殘的百姓,又經歷這場長達五年的奉天之難,人口與國家經濟再度受到嚴重打擊。

公元805年,唐德宗駕崩,其子李誦登基,即唐順宗。

唐順宗任用王叔文等人,試圖奪取宦官統領神策軍的權力,結果遭到宦官強烈抵制。

在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密謀下,在位不到兩百天的順宗被迫禪位於其子李純,即唐憲宗。

同時王叔文、柳宗元等,這些針對宦官、腐敗官僚、藩鎮改革的核心成員,被唐憲宗或賜死,或被貶。

誠然這也是唐憲宗在多方勢力的施壓下,不得已而為之。

為的是穩定統治,積蓄力量,在有足夠的把握後,再還這些為新政而死的賢臣一個清白。

而此次皇帝被宦官廢除的事件,也預示著大唐在本就艱難的環境下,又被如同附骨之蛆的宦官之禍嚴重影響了皇權。

而唐憲宗在位十五年間,也果然不負期望。

勤勉政事,任用賢明,整頓吏治,裁撤冗官一千七百餘人,將省下的官員俸祿用於民間遭受自然災害時的救濟工作。

並積極發展軍事力量,建立強大的中央軍。

從公元806年到812年間,他在宰相李吉甫、杜黃裳、武元衡、裴度等人的支援下,先後派兵討平西川、夏綏、鎮海三鎮,勸導魏博節度使田弘正歸順朝廷。

814年和817年,經過苦戰平定淮西吳元濟叛亂。

819年又平定淄青節度使李師道。

從此各地節度使都由中央任命,跋扈的河北三鎮及淮西、淄青都接受朝廷約束,重新統一全國。

這一巨大成也被稱為“元和中興”。

唐憲宗李純也被認為是繼李世民和早期李隆基之後,大唐最具才能和賢明的皇帝。

但是唐憲宗後期卻迷信長生不老,大量服用含有鉛、汞等有害重金屬的仙丹。

致使年僅四十三歲便突然暴斃。

另有《舊唐書》記載,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