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06章 京營編制 (第1/3頁)

加入書籤

戚繼光就任總督京營戎政後,朱翊鈞會同內閣、兵部,決定重新整訓京營。

雖然文官不希望皇帝掌握兵權,可在拱衛京畿安全上,雙方還是能夠達成一致。

更重要的是,這是京師。

京師以外,皇帝可以不管,但京師,皇帝不可能不管,這個很難阻攔。

庚戌之變後,嘉靖皇帝隨即整頓京營。

己巳之變後,崇禎皇帝立刻著手組建勇衛營。

朱翊鈞雖然沒有遇到這麼大的危機,但憑藉徹底實控緬甸等地樹立的權威,以及前番京營公然欺君,並在取得內閣和兵部的支援後,得以整訓京營。

文官中也是有真心為國為民之人,這些人是真的希望這個國家強盛。

不過朱翊鈞也做了部分妥協,那就是按舊例,以給事中、御史各一人,巡閱京營。

政治本身就是妥協的藝術。

而且有文官監督,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於鞭勉那些腐化墮落的勳貴。

議定之後,朱翊鈞隨即下旨,九邊各調精兵五百、精壯一千入京聽用。

調中都司留守司,大寧、山東、河南三都司,馬步官軍入京。

大寧都司並沒有被裁撤,只是被遷移到了保定。

在京衛、上直衛計程車卒也盡皆抽調至京營。

這些也是京營一直以來的主要兵源。

同時,將隨戚繼光從徵緬甸並奉詔入京的六千南兵,也編入京營。

這六千南兵,不僅僅是充實京營,更重要的是替戚繼光鎮場子。

隆慶年間戚繼光在薊州練兵,為什麼要調三千浙兵至薊州,就是替戚繼光鎮場子的。

不然,戚繼光憑什麼讓那些老兵油子聽自己的。

原有京營士兵,則加以甄別,剔除老弱。

另外再派人到各地募兵。

在各地兵馬入京之後,朱翊鈞又著手對京營的編制做了調整。

原來的京營有三十個營,五軍、神樞、神機,每營十個,統稱三大營,以五軍營人數最多。

這三十個營中,人數最多的,七千,有兩個。其次六千,有四個。剩下的都是三千人。

原本五軍營還有一個大將,統兵一萬,管副、參、遊、佐等將官。但因權柄太大,後被裁撤。

這麼做的好處就是,兵力分散,真要出什麼事,也起不了大亂子。

壞處就是,各營之間沒有向心力,無法撐起大規模作戰。

而在地方上,一營的兵力,一般在三千左右,還不如京營呢。

為了避免這種弊端,朱翊鈞便對原有編制做了調整。

朱翊鈞也不是隨意調整,而是在綜合考量之後才做的決定。

京營原有的編制。

何良臣採用的軍隊編制。

戚繼光採用的軍隊編制。

袁世凱天津小站練兵所採用的兵制。

後世的軍政雙主官制。

朱翊鈞是各取所長,做了如下調整。

京營士兵分三種,常備兵,續備兵,後備兵。

常備兵用於作戰。

續備兵充當預備役。

後備兵則再次之,同時負責輜重等事,類似於輔兵。

常備兵以十人為一隊,設隊長一人統之。

五隊為一旗,共五十人,設旗總一人統之。

兩旗為一連,共一百人,設百總一人統之,試百總一人佐之。

五連為一司,共五百人,設把總一人統之,副把總一人佐之。

兩司為一團,共一千人,設千總一人統之,副千總一人佐之。

三團為一旅,共三千人,設遊擊將軍一人統之,佐擊將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