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9章 年春 (第2/3頁)

加入書籤

無他,只因為房子是城市分配的,人均土地也是城市分配的,再加上袁先生經常在課堂上說,“金玉何用?能吃否?能強國本嗎?能讓敵人放下弓刀嗎?只有人們體格強壯,智慧豁達,強弓利斧,才能讓四方臣服,天下太平!”

這裡的兒童,從六歲起,入學堂,半日識字讀書,半日習武做工,到十五歲出學堂,必然能文,能武,亦能工!

而且習武這事,也和其他的民族完全不同,這些兒童從幼時起,就開始學習戰陣之術,五人一伍,十人一什,百人結陣,隨鼓而進,隨號而攻,鳴金收兵。

就連小孩子打群架,也是結陣對打,還有模有樣,事後免不了被父母打屁股,被先生打手掌,可樂此不疲!

城鎮的守軍,身兼三職,一是防務,二是警務,三是救災。

軍隊的名字也是袁先生起的,名為“不奴子弟兵”,最大的編制直到萬夫長,其下千夫長,百夫長,十夫長,五夫長。

最小的軍事單位是五夫長,五人小隊,地面結陣時三盾斧在前,兩弓斧在後。

馬上進攻作戰時,皆是五米長槍,馬如牆進,槍倒如林。衝入敵陣後,則是單手重斧或流星錘,擋者破碎!

馬戰撤退時,皆是在軍匠號令之下,全體弓弩回身仰射,一時間萬千箭矢凌空而來,如同烏雲蓋頂!

重步兵還要訓練被無數箭支射擊,只是箭支的前端是沙袋,但他們要練到面對萬箭集火,不動如山!

而重弩手的反擊也要做到,如大海潮汐拍岸,層層疊疊,綿延不絕。

認真討論過後,不奴族的重步兵沒有學習羅馬的盾陣,那樣負重太多,他們的重弩手要做到三百步以內,無人可以向他們射箭。

現在重弩手,每日訓練的就是如何目視測距,如何用好重弩的望山(弩的射擊標尺),然後進行叢集輪射打擊。

也就是,從四百步開始,敵人每向前三步,就要承受一波重弩的齊射。不奴的重弩手分列三排,不射擊的人是坐著的,射擊的人站起射擊,然後坐下上弩,換下一排站起射擊。

最後,軍事訓練會隨機讓軍匠“犧牲”,讓下一級軍官立刻替代指揮,看看整個軍隊的指揮能力和適應能力。

三個月下來,所有的部隊就習慣了自己軍匠時不時的“莫名死亡”,很多部隊甚至制定了名錄,明確序列由誰來接替指揮。

另外,不奴族的軍隊訓練,特別看重三件事情,

一是士兵的耐力,負重五公里奔跑是每月第一天的必訓專案;

二是戰馬的耐力訓練,戰馬平時有特殊食物,而且每天都要在草原上進行帶甲負重長跑訓練。

三,戰陣訓練,軍隊主官的升級,這是一個重點,橫列,縱列,方形,圓形,魚鱗,這些都是每月訓練時消耗時間最多的。

經過如此長期且高強度的耐力訓練之後,所帶來的顯著成果便是不奴族的戰士與他們胯下的戰馬展現出了一種共通的特質。無論是那些英勇無畏的戰士們,還是陪伴著他們南征北戰的忠誠戰馬,其外表皆呈現出一副精瘦幹練、肌肉緊實的模樣。這種體型並非是因為營養不良或者缺乏鍛鍊所致,而是歷經無數次艱苦訓練後的自然體現。

從遠處望去,這些戰士們身形矯健,猶如獵豹一般輕盈而敏捷;他們的動作流暢自如,彷彿每一次揮劍、每一次拉弓射箭都蘊含著無盡的力量和精準度。同樣地,他們所騎乘的戰馬也是如此,四肢修長有力,步伐穩健輕快。當它們奔騰起來時,風馳電掣般的速度令人驚歎不已,彷彿能夠瞬間穿越山川河流,將敵人遠遠甩在身後。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長期接受耐力訓練,使得這些戰士和戰馬具備了超乎常人想象的持久力。無論面對怎樣漫長而艱難的征途,他們都能始終保持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