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8章 袁曹動向 (第1/2頁)

加入書籤

就在諸葛明攻佔荊州的期間,其他諸侯也沒有閒著,首先是袁紹與公孫瓚的戰鬥有了結果了,之前由於袁紹欺騙公孫瓚,說與他共分冀州之地。哪知當袁紹得了冀州後就背棄約定。公孫瓚攜怒攻袁紹,前期公孫瓚攻勢凌厲,威震河北。一時間,冀州郡縣紛紛望風歸降。袁紹大驚,為了取悅公孫瓚,緩和局勢,他拔擢公孫瓚的從弟公孫範為勃海太守,但公孫範一到勃海,卻立即倒戈。

公孫瓚攻破青州、徐州黃巾軍,兵勢日益強盛,進駐界橋(故址在今河北威縣境內)。公孫瓚自己任命嚴綱為冀州州牧,田楷為青州州牧,單經為兗州(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州牧,並配置了郡守縣令。面對咄咄逼人的公孫瓚,袁紹被迫還擊。而在隨後爆發的界橋之戰中,袁紹大將麴義卻用800名步兵擊敗公孫瓚,這是為什麼呢?

具體來說,袁紹和公孫瓚兩軍在界橋南二十里處交鋒。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對於公孫瓚來說,派出了4萬大軍,其中包含1萬騎兵,這在三國時期堪稱十分豪華的陣容了。進一步來說,公孫瓚的這支白馬義從,是他為抵禦烏桓、鮮卑等邊疆外族勢力而特意組建的一支精銳輕騎部隊,史稱“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與此相對應的是,袁紹令麴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統領步兵數萬在後。誠然,袁紹的兵力也不落下風,但是,袁紹大軍以步兵為主,而且和公孫瓚交戰的,還是以鞠義率領的800精兵為主。

對此,公孫瓚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起衝鋒,踐踏敵陣。麴義計程車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敵騎衝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輕敵冒進無疑是公孫瓚最終吃到敗仗的重要原因。

正所謂驕兵必敗,輕敵的公孫瓚在沒有詳盡分析戰場形勢的情況下,主動令白馬義從率先出擊,意欲以此踐踏敵軍。與此相對應的是,鞠義這位大將對此早有準備,他的八百精兵早就在盾牌下蟄伏已久,這可以說是以逸待勞了。於是,當公孫瓚的白馬義從衝到僅僅距離鞠義幾十步的地方時,鞠義的八百精兵一同跳躍而起,砍殺過去。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對此未經防備,很快就敗下陣來。

進一步來說,鞠義統領的八百先登,是八百名勇猛剽悍的涼州步兵,史稱這支部隊“兵皆驍銳”。在漢末三國時期,涼州一帶叛亂頻繁,這導致涼州將士也十分英勇善戰,比如董卓就是靠著涼州兵來控制東漢朝廷的。因此,鞠義的兵力確實有限,但是他們都是精銳力量。對於這一點,公孫瓚顯然沒有做出充分的準備。

另一方面,袁紹一方千張強弩齊發,向白馬義從射去,這也是其取得界橋之戰勝利的關鍵因素。以兵種之間的剋制關係而論,騎兵顯然會被弓箭手剋制,比如在北伐中原的時候,諸葛亮就經常利用弓箭手來殺傷曹魏騎兵。

界橋之戰中,袁紹在戰前就佈置的千張強弩,顯然是為了針對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因此,當鞠義八百先登與公孫瓚白馬義從交戰時,千張強弩便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後漢書》等史料的記載,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

眼看對方潰不成軍,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斬殺千餘人,又乘勝追到界橋。面對氣勢正盛的袁紹大軍,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麴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

最後,在鞠義持續追擊的時候,袁紹則在後方緩緩而進,隨身只帶著強弩數十張,持戟衛士百多人。在距離界橋十餘里處,聽說前方已經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這時公孫瓚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突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