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4章 世紀的查干湖冬捕。 (第2/3頁)

加入書籤

好的燃料,捕魚隊生火做飯就使用這些蘆葦。

在冰冷刺骨的湖面上,奮力地鑿開厚厚的冰層,這些冰層厚度可達一米。要在選擇好的,可能有魚群的冰面,鑿出兩排的冰洞,這些冰洞間隔有十米遠一個,然後就從這些冰洞開始下網,最先下去的是一根長木杆,長木杆後繫著繩索,木杆要有十米長,從一個冰洞探下木杆,在浮力的作用下, 長木杆會漂浮在水面上、冰面下,移動長木杆 ,移動到在下一個冰洞看見長木杆的另一頭,有人要在下第二個洞口抓住木杆,這時在長木杆後面的繩子上系撈錦絲桐油魚網的開始端,將漁網小心翼翼地放入水中。

長木杆拉動漁網 一個冰洞、一個冰洞的連續下去,直到把魚網全部下到水底。

魚網下水在冰層下是一個弧形,終點與初始點是一個冰洞。

在每一個冰洞要漁夫抖動漁網 確保魚網完全展開,魚網底部的青銅墜都沉下到湖底,這個時候就可以拉起魚網。

然而,很快吳超正就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漁網的網眼做得太小了!

而漁網捕獲的魚太多了,根本就拉不動漁網,幾個人拉不動,幾十個人依舊拉不動。

這是捕獲到的魚兒數量眾多,且體型龐大才能導致的,單憑人力根本無法順利拖動漁網。面對這個困境,大家並沒有氣餒,而是迅速製作了一個堅固的絞盤,並利用馴鹿群來拉動它,以此幫助拖拽漁網。

經過一番艱苦努力,終於成功收網。當漁網被緩緩拉出水面時,眼前的景象讓人瞠目結舌:數以萬斤計的各種魚類在網中掙扎跳躍。其中有巨大無比的青魚、肥碩健壯的草魚、色彩斑斕的鯉魚、兇猛貪吃的鯰魚以及黝黑矯健的黑魚等等……

這些鮮美的魚兒給吳超正帶來了無盡的喜悅和滿足感,但同時也讓吳超正深刻認識到,在今後的捕魚行動中,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漁網的規格,太大的漁網還真不行,太大的漁網根本拉不動,不是漁網太重 ,是魚太多,以後要做小一點的漁網,以免再次遭遇類似的困難。

在後世,查干湖冬捕有一網40萬斤魚的記錄 ,就是一網就捕撈200噸魚。

碩大肥美的魚兒被一條又一條的捕撈上來,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人們忙碌地穿梭於冰面、帳篷之間:有的手持利斧、冰鑿奮力鑿開冰層;有的敏捷地下網捕撈;還有的則熟練地用一把匕首颳去魚鱗、剖開魚腹,把處理乾淨的一米長的大魚下到大鍋裡燉煮鮮魚。

然而,僅有一張漁網顯然遠遠不夠應對如此龐大的漁獲量,但幸運的是正值寒冬時節,無需繁瑣地處理這些魚兒。漁民們將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大魚直接扔到雪地上,沒過多久它們便迅速被嚴寒凍結,一條又一條一米多長的大魚就如同一塊劈柴一樣,大家齊心協力把凍僵的魚整齊地碼放在一起,宛如一堵堵高聳堅固的魚牆,赫然矗立在湖邊的曠野之上。

魚牆被一道道的壘起來。

如何處理這些魚?,一部分被馴鹿雪橇拉到前郭爾羅斯,外貿公司把這些魚販賣到遼東,一部分用馴鹿拉的白楊木鎮,做各個部落的冬季食物。

冬日的雪野,讓運輸變得方便,幾頭馴鹿拖拽著雪橇,一輛雪橇足足能拉4000斤魚,50個馴鹿雪橇,一次就能拉100噸魚,奮戰一個月,要向白楊木鎮拉回3000噸魚,而更近的前郭爾羅斯,要拉去5000噸魚,而給貿易公司的目標是,用5000噸魚換5000個漢族奴隸。

遼東地區的土地是肥沃,漢族農民又是勤奮的,原本是不應該出現饑荒的。

但是,女真人統治者破壞了社會秩序,一個混亂的沒有秩序社會里,躺平才是最好的辦法,因為你如果從事生產,而完全得不到生產的成果,這樣你就被迫放棄生產,當一個農民,辛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