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74章 亦赤哈城的鮭魚季 (第2/3頁)

加入書籤

發,50戰兵帶領300伯力村民,向東走100公里,翻越一千米高的內興安嶺山脈,三天時間到達韃靼海峽,就在海邊架起青銅大鍋煮鹽。

在煮鹽的同時開挖鹽池曬鹽,伯力人以前也在這裡用陶罐煮鹽,而陶罐煮鹽的速度要比青銅鍋慢的太多,在旺盛的火焰之下,青銅大鍋煮鹽是迅速的,而初秋的陽光很快讓蒸發鹽池也出現了結晶 ,而曬鹽伯力人想都沒有想過,孔輝也只是聽譚啟明講過,也沒有見識過曬鹽 原來鹽可以這麼容易的得到。

300人趕著伯力地區僅有的幾十匹馬、幾十頭牛 ,開始向伯力地區運鹽。

第一匹馬馱著兩個滿滿鹽的柳條筐回到亦赤哈城後,伯力人不淡定了,這可是鹽啊,那麼珍貴的鹽竟然這麼多,這一柳條筐鹽起碼可以醃製千斤魚,那麼抓多少魚都能醃製起來啊。

沒有來亦赤哈城的伯力人紛紛要求來亦赤哈城 ,有鹽就能醃製鮭魚,有鮭魚就不會捱餓,必須來亦赤哈城,必須來到莫日根的城。

沒有足夠的木刻楞,勸阻都沒有效果 看到幾十匹馬、幾十頭牛運回來這麼多鹽,而且回來的人講,有更多的鹽沒有運回來呢,那些腰裡彆著斧頭的村長都要求去背鹽,一個人可以背一柳條筐鹽翻越內興安嶺,於是一隻500人的隊伍,每一個人背上一個柳條筐,懷裡幾個豌豆飯糰子,就走在亦赤哈城到韃靼海峽的路上。

21個村莊的伯力人現在全部來到了亦赤哈城,總人口已經突破5000人,食物已經是嚴重的問題,儘管伯力人可以吃他們帶來的豌豆飯,但是這些豌豆飯的確不好吃,也就是裹腹而已,而小麥少的可憐,一碗麥飯已是伯力人的奢侈品。

而哈拉一點也不著急,哈拉說魚就來了、魚就來了。

在北明 譚啟明做什麼事情 都帶領一大群人,刮硝土、煉青銅、制焦炭……不斷的讓古人學習各種現代知識,曬鹽與鮭魚的洄游也是講過的,但是面對5000多張嘴,李愛民、孔輝是擔憂的,不是一般的擔憂,是非常的擔憂。

如果沒有足夠的食物,一個冬天,是熬不過來的。

鹽在源源不斷的運輸回來,孔輝讓回來的戰兵告訴李愛民,韃靼海峽的魚太多了,海豹也太多了,讓李愛民運送一批工具過來,要在這滿眼都是食物的大海邊建立城寨。

去海邊煮鹽、曬鹽的孔輝見到的情景,與譚嗣同馬加丹開拓團在朱格朱爾峰海岸見到的一樣,海里雲集著明太魚,海岸到處都是海豹……

分出1500人去韃靼海峽,工具運去了一半,青銅斧頭、青銅鋸子、青銅鏟……

建木刻楞是最緊急的事情,夜晚一半以上伯力人就睡在野地裡,現在連建木刻楞都不得不停下來。

鮭魚就來了。

在北明譚啟明、周政賢、吳超正等人在白楊木河鎮捕大馬哈魚的時刻,李愛民、孔輝也在內興安嶺的各個溪流裡捕魚,有了足夠的鹽,就可以無限制的捕撈,亦赤哈城腥氣瀰漫,簡易的木輪手推車不斷的把魚運回來,青銅匕首剖開魚腹,摘掉魚鰓與內臟,然後絕大部分醃製,部分晾曬、熏製……

伯力人辛苦勞累並幸福快樂著。

哈拉告訴李愛民,鮭魚洄游到溪流裡只有12天,過了這十二天鮭魚就會全部產卵並死去,一條溪流裡的魚不能全部捕撈,不然就會沒有回來的魚了。其實魚太多,根本捕撈不完 ,而內興安嶺有更多的熊、更多的野豬,都在抓緊這12天拼命進食 ,這些野獸現在根本不吃魚肉,它們只吃魚卵。

不能繼續向亦赤哈城運輸魚了 ,那樣太浪費人力 ,就向各個溪流運輸鹽 ,直接在河邊醃製、在河邊熏製、在河邊晾曬。

只有兩個哨所各保留了5名戰士 ,所有的人都在捕魚、醃製魚、曬魚、燻魚……伯力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