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9章 裁撤驛站 (第1/2頁)

加入書籤

西曆1629年,2月。

“首輔,陛下要裁撤驛站可如何是好。”

“票擬批紅吧,我們內閣官員皆為陛下之臣子,既有皇命,自然遵從。”

“可是裁撤驛站事關軍國大事…。”

“不用再說了,陛下不會改主意了,現在朝廷虧空如此之大,不裁撤驛站哪去弄錢,我又何嘗不知裁撤驛站是飲鴆止渴。”

說完周延儒掩面嘆息不復再言。

身為次輔的溫體仁也不再堅持,當官能到他們這個地位的都是聰明人,誰不知道裁撤驛站是個昏招(包括崇禎)。

周延儒和溫體仁這哥倆由於澳宋人的蝴蝶效應提前進了內閣還分別當上的首輔和次輔,歷史上他們登臺表演都是崇禎二年三年的事了。

他們倆以為進入內閣是登閣拜相,升官發財,結果是接手了一個爛攤子,一個無法填補的財政黑洞。

縱使他們有一個想幫助崇禎中興大明的想法,但在現實的重壓下只能不做不錯。

他們只得順著陛下的想法,以後出了事也是崇禎獨斷專行,不關他們這些大臣的事。

現在大明的財政已經在崩潰的邊緣,大明又不像板牙可以向銀行和商人借錢,到時候實在還不上直接破產賴賬就是。

大明財政是能收多少稅才能用多少錢,超出的部分全是虧空,沒法借貸來補虧空,只有開源節流。

開源崇禎已經做了,去年也就是崇禎元年,崇禎不僅沒有像往常新皇登基減免錢糧,反而加徵賦稅。

在以前的遼餉的基礎上加徵了“澳餉”,這筆錢專門用於征討盤踞在山東的澳宋人。

不過這些稅款徵收的並不順利,大明的稅收系統已經爛透了,徵稅永遠只會去徵窮人的稅,而忽略富的流油的富人。

在大明商人和士紳偷稅漏稅已經成了常態,最後崇禎加的這些稅款全攤派去了小老百姓身上。

本來小民們就因為土地兼併和自然災害就和大明的的財政一樣入不敷出了,現在加稅就會讓更多能交的起稅的自耕農破產。

然後他們就會變成佃農,租種士紳的土地,土地在士紳名下官府又不敢去徵收賦稅,就造成越加稅越收不上稅的怪現象。

現在大明的財政已經成了一個死迴圈,財政越是虧空,就越加稅,越加稅,稅收越少,然後如此反覆。

不合理的稅收制度終有一天會摧毀大明的稅收基礎,然後財政崩潰的大明朝廷就會無法運轉,最終土崩瓦解,改朝換代。

不依靠暴力來從上而下的打破原有的治理體系,不用暴力淨化政治生態整頓吏治,就算再厲害的經濟學家來了都救不了大明的財政。

當澳餉收上來以後崇禎發現遠遠不夠,內閣給他算過,要是想清剿澳宋賊人,至少要真10萬大軍(輔兵加戰兵)。

大明不缺人,但是缺錢,這些大軍的糧餉兵甲至少200萬兩白銀,還不算後期剿賊的消耗。

聽到這個數字崇禎人都麻了,澳餉一共才收上來一百萬兩,他哪去湊這差的一百萬兩。

現在朝廷還欠著百官幾個月的欠奉沒發,九邊的軍費也不能動,雖然九邊報告去年韃子沒有入寇,但是崇禎也不敢挪用九邊的軍費。

開源不行,那就只有節流了,結果新年一過,崇禎二年的第一場大朝會就有“大忠臣”跳出來為崇禎分憂。

劉懋和毛羽建兩人一同向崇禎建議——裁撤驛站,他們向崇禎說:“驛站多有浪費,大量官員公車私用,每年光驛站就能浪費幾十萬兩白銀。”

正缺錢缺的頭疼的崇禎自然欣然接受了兩人的建議,崇禎作為皇帝是知道驛站的重要性的。

但沒辦法,澳宋賊人必須要剿,澳宋人已經切實的威脅到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