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07章 為他們之名而伸出手指 (第1/4頁)

加入書籤

那些光復的郡城、縣城,北路截擊大軍則儘量找還活著的原有官吏暫行維持。

實在忙不開,就讓他們火速聯絡馬邑郡郡令王仁恭支援,至於其他的,得等待朝廷的詔書和來人。

臨走之前,阿布一再告誡這些因重回光明自由而得意忘形的漢家子弟,低調一點。

最好暫時將自己打扮成突厥人的樣子,先在這裡小心生活。

因為,回返的突厥大軍很快就會回來!

最好的選擇,就是躲到遠離突厥人北返大道的深山密林之中,估計等熬過這個冬季,一切都會好的!

一切,真的都會好的嗎?

看著急急忙忙北向而去的自家軍隊,留下的雲州百姓們既沮喪又欣慰。

沮喪的是,好不容易脫離苦海,但是這強大的靠山又走了,而萬惡的突厥人又要回來了!

儘管是路過,那路過突厥人也是讓人萬分恐懼的啊!

過兵如篩!

欣慰的是,大隋終於要為保衛定襄郡而死的杜彥大人、那些無數英勇抗爭而死的官民報仇雪恨了!

看看,他們這是去直搗黃龍去了!

這樣想著,還準備想修繕家園、重新過日子的老百姓們,又開始拖家帶口,拉著糧食財物,向那遠離大道的山嶺神谷走去……

定襄郡各城各縣,頓時為之一空。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定襄郡千里之地,成為一片人文資訊的空白之地。

阿布的大軍,過大利,經原陽,一直向北進發。

這一走,一連走了近半月。

等到達了大青山山脈,便開始沿著一條白色的古道而上。

當到達一座險要的山嶺之後,大軍便停了下來,就地駐紮,勘查地形。

這道嶺,叫蜈蚣嶺,是阿布、王仁恭等人,選在截擊都拔的地方。

它,還有一個名垂青史的名字,白道嶺!

而綿延曲折再其直上的那條白色的道路,叫白道!

白道,白色之路,因其路上土色灰白得名。

道路兩旁,或是大青山白道嶺上鬱鬱蔥蔥的松柏,或是壁立千仞的深谷。

白道,地處藏龍臥虎的大青山上,而大青山巍峨挺拔,地勢險要。

所以,白道歷來是軍事關隘,是兵家必爭之地。

北魏酈道元隨孝文帝北巡,經過此道覺白,故在《水經注》中稱之為白道,並將白道所在之嶺謂之白道嶺(蜈蚣壩)。

白道之路,南起青城,入壩口,蜿蜒西北而行,過白道嶺頂經關帝廟,再經馬家店、中店子、水泉、什爾登至可可以力更鎮而止。

其綿延盤繞數十里,像一條長長的蜈蚣,一直從山下上至山腰,一路延至高高的山頂北去入漠北。

因為山岩為白色的高嶺土礦石,所以先人們開路後便以白石鋪路。

古其道顯白,酈道元因色取名,可謂名副其實。

這個年代,整個由高嶺土鋪就的白道,是貫穿大青山、連線陰山山脈南北兩頭的主要幹道和捷徑。

而周邊其他幾條穿越陰山的道路,皆因其過於狹窄崎嶇艱險,故而漸被人所遺棄,也只有獵戶和藥農、零散的商人還記得這些曾經的偏僻小道。

對於南北而來的動輒數萬大軍,白道是最為省時、省力的穿越大青山的“坦途”,乃必然之選。

自秦至隋以降,白道已經成為草原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之間,相互交流往來的軍事、經濟、文化的重要橋廊。

常見史端的諸多北方少數民族,如葷粥、鬼方、犬戎、林胡、婁煩等,長期在這周圍生存繁衍、來往穿梭。

所以,此道自開發以來,便是歷代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