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司空見慣 (第1/2頁)
東漢末年。
有官員不由自主地為自己辯解起來——儘管並沒有人指責他,也沒有人要他給出個交代。
“這不能怪我們……誰能想到那張角竟然包藏禍心,想要顛覆天下……”
他的屬官在一旁,同樣滿腦子想要摘除自己和上司的責任,自然接話:“是啊,誰能想到,那些百姓竟然還真的願意跟他們幹這種大逆不道之事……再說,張角這些人不過是普通人,又沒有什麼領兵經驗,想不到他們的行為也不是我們的錯誤。”
他們有什麼錯呢?
即使有錯,也是因為缺乏經驗而已。
張角這種逆賊,完全是開天闢地頭一回,就連朝堂諸公大部分都沒有預料到黃巾軍的事情,更何況他們?
每日裡,他們要操心一地的民生經濟、安防建設、官府與地方豪強的關係,早已經忙的不可開交,哪還有餘力去關注一個一直以來都表現很好的太平道。
再說了,就算是足夠敏銳、察覺到些許問題的幾位公卿,他們也只是上了一兩次奏疏而已,並沒有連續上奏。
這說明他們也不是將此視為可以影響朝廷的頭等大事啊!
【為什麼這些官員,包括皇帝——此時漢靈帝已經二十多歲,並不是一個幼童,對各種事實一無所知,這就要談到當時的情況了。】
【首先,在楊賜的奏疏之中,關於解決太平道,就提到了關鍵一點:簡別流人。】
【流人,就是流民,這是所有封建王朝中導致天下動盪的重要原因,東漢也不例外。太平道想要發展起來,也少不了流民的參與。】
【雖然張角讓人傳教的時候,目標並不侷限於失去土地的流民,事實上,很多加入太平道的百姓都還是身處家鄉、沒有失去籍貫的人,不論他們是自己有一點土地、還是給別人做工,總歸是沒有離開原籍。】
【可是流民依舊是太平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很多流民對太平道的追捧也更加狂熱。】
【這也是為什麼楊賜要將處理流民作為第一步——沒有流民,太平道聚集的人數就會減少,同時,傳遞訊息也沒有那麼方便。】
【但是,皇帝也好,朝中官員也罷,大家都不太在意流民這個問題。】
【為什麼呢?因為流民太多了,但是好像又沒有真正動搖朝廷。】
【流民的問題並不是在桓靈二帝時期才出現的,最遲,在漢安帝時期,也就是東漢中期,就已經有不少百姓變成流民,且年年都有,州州皆存,一次流亡之人可達萬數。】
【自此開始,在後來的各個皇帝在位期間,流亡的百姓都不少,一部分可能在流亡之後找到了新的地方安置下來,但更多的還是沒有戶籍、四處流竄。】
【但是皇帝們,朝臣們,都不是特別關心——特別是到了中後期。】
【我們可能不太理解,流民可是嚴重的不安定因素,像是之前的那些農民起義,哪一個不是和流民有關,怎麼就能不關心呢?】
【這當然是因為,大家發現,雖然流民確實是不安定因素,但是好像也造不成什麼真正的威脅呀~】
【漢安帝時期,就有至少四次起義;漢順帝時期,起義次數就上漲到了十三次;到了漢桓帝時期,甚至直接達到了二十餘次;就連漢靈帝本人在位期間,在黃巾起義之前,也有過兩次農民起義。】
【或許朝廷和皇帝起初還會為之慌張,可是等到這麼多次、卻沒有摧毀漢朝之後,他們就漸漸變得高枕安臥起來——安心啦,這些流民再多,也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已,有什麼可怕的?】
【就算他們聚集起來叛亂,想要鎮壓下去也相當簡單。】
【比起關注流民,還不如關注關注那些世家大族、處理處理士人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