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惟有道人應不忘(一) (第1/2頁)
天慶觀,位於眉州城西南八十里,近有連鰲山,山形似鰲,陂陀起伏,山上有棲霞寺。觀內設定宮觀神像順序為三清、玉皇、聖祖和北極。和其他道觀不同,這裡多了個聖祖殿。聖祖殿的神像及服飾為:“聖祖就坐,官服如元始天尊;六圭,躬揖天尊,就坐其側,其中四人服紫衣,戴天尊冠,鞋無起雲;兩人冠通天冠,服絳袍。坐者各有一童子侍立,有四真人、二童子東西侍立,面向眾真。”
蘇軾、蘇洵入學的第一天,張易簡帶領眾學子游覽天慶觀,介紹天慶觀,他欲讓學子們知道,他們進入的不是普通的一座庭院,這裡每一個角落都是一幕幕大宋的人間映象,每一粒沙石都藏著大宋來之不易的安靜時光。當孩子們走在陡峭的山崖,獨自對月時,就會激盪、會嘆息、會痛,會在石塊叢生的道觀裡點燃蠟燭,守候霜雪之後的梅香和鳥鳴。
原來這“聖祖”便是趙氏先祖,建設天慶觀和設立聖祖殿,均出自知參知政事王欽若獻的一個策劃,箇中的玄思與物哀根源於北宋和遼國的一場戰事,以及作為那場戰事的結果兩國簽訂的“澶淵之盟”。
宋遼自建國以來爭戰殺伐不斷,雙方爭的是一塊土地“燕雲十六洲”。其中幽、順、儒、檀、薊、涿、瀛、莫、新、媯、武、蔚十二洲位於今河北北部;應、寰、朔、雲四洲位於今山西北部。彼時的幽州和雲洲又作為遼國的南京和西京,而幽州又被遼國稱作燕京,故後人也將這些洲統稱為燕雲十六洲。長城要隘如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雁門關雄踞於此,故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失去了燕雲十六洲的宋朝,不但馬匹來源受到限制,兵力的投送效率大為下降,“馬悉數不過二萬,若逢十萬之騎,雖古名將,亦難於野戰。縱有步軍,但可夾馬以助聲勢,若欲追北擒寇,則不能矣”。且遼國可以憑藉此地,退可豐衣足食,進可千里躍進直達黃河北岸,威脅北宋京師汴梁。保寧七年(975),“漢有宋兵,使來乞糧,詔賜二十萬斛助之”。二十萬斛,即二百萬鬥,夠十萬人吃六七個月的。遼朝一次支援北漢這麼多糧食,燕雲十六州貢獻總有六成之多。爭奪這塊土地,宋遼必有一戰。
宋自太宗趙光義立朝以來,兩次北伐以圖燕雲,均遭敗績。
一次是太平興國四年(979)五月,光義趁伐取北漢之勢,從太原出擊攻取燕京,宋遼在高粱河(今北京外城)展開激戰,光義屁股被遼軍射中兩箭,趴在驢車上倉惶而逃,一輛驢車輾轉萬馬軍中,竟安然衝出重圍,出於北京而至河北,後世以之為奇,趙光義從此擁有了個綽號——高粱河車神。
七年之後,雍熙三年(986),知雄洲賀令圖聯名文思使薛繼昭等上表道:“契丹主年幼,國事決於其母,其大將韓德讓寵幸用事,國人嫉之,請乘其畔,以取幽薊”。北雄洲原為瓦橋關,是後周世宗北伐時所收復的邊城,位於宋遼邊境之上。此表來也正當其時,高粱河戰敗後,光義幾十個不甘心,伺機久矣,欲再次伐遼以報二箭之仇。
賀令圖等所奏明之契丹主是遼盛宗耶律隆緒,其母是承天太后蕭綽,小字燕燕。乾亨四年(982),35歲的遼景宗耶律賢在出獵途中病卒於雲洲(山西大同)焦山的行宮,臨終前其留下遺詔:“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聽皇后命”。把大遼交給了29歲的蕭燕燕和12歲的兒子耶律隆緒,撒手歸西。主少國疑,宗室擁兵自重,眈眈虎視,新皇登基,孤兒寡母,皇位隨時都可能被推翻。隆緒趴在燕燕的懷裡,母子倆相擁而泣。其實早在保寧八年(976)以前,蕭燕燕就協助體弱多病的景宗處理政務,許多時候,景宗都把政事推給燕燕,自己樂得做個散人,以至於在這一年,景宗傳諭使館學士,凡記錄皇后所言著為定式,亦稱“朕”。大遼這些年在她和景宗的手上,國家安定,軍事經濟日漸隆盛,蕭綽對這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