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9章 史上第一個吃蝗蟲的人 (第1/3頁)

加入書籤

貞觀二年,陽光熾熱,五月的長安如火爐一般炙熱難耐。這座繁華的都城遭遇了一場罕見的災難——大旱和蝗災同時襲來。

驕陽似火,大地乾涸,田地裡的莊稼枯黃萎靡,毫無生機。人們望著枯萎的禾苗,心中充滿了絕望和無奈。這場旱災無情地剝奪了他們的希望,糧食歉收,饑荒的陰影籠罩著整個城市。

與此同時,蝗災也肆虐而來。成千上萬的蝗蟲鋪天蓋地,它們貪婪地吞噬著一切綠色植物,所到之處寸草不生。農民們竭盡全力抵禦,但面對如此龐大的蝗蟲群,他們的努力顯得微不足道。

長安城內,街道上空無一人,市場關閉,商鋪冷清。人們躲在家中,祈禱著上天的憐憫。飢餓和疾病開始蔓延,許多人因缺乏食物而身體虛弱,病倒甚至死亡。

皇帝李世民心急如焚,他深知這場災難對大唐子民,以及大唐帝國會造成多大的損害。

早朝上,李世民坐在龍椅上,如坐針氈,焦慮不安地聽著大殿上的群臣提出的各種應對方案。

兵部尚書起身說道:“陛下,當下應派遣軍隊前往各地滅蟲。”他的語氣堅定有力,彷彿已經有了詳細的計劃。

戶部尚書緊接著發言:“微臣認為,皇家應當削減開支,並倡導全國範圍內的募捐活動。歸根結底,戶部目前資金匱乏。”他的話語透露出無奈和緊迫。

刑部尚書沉思片刻後,提議道:“陛下,我們可以大赦天下。眾多百姓為求溫飽,不惜故意犯罪以入獄獲得食物,以免餓死街頭。然而,如此一來,刑部的財政支出已不堪重負。若將這些人釋放出獄,可有效減輕朝廷壓力。”

吏部尚書恭敬地稟告:“臣建議將秋闈推遲至明年舉行。如此一來,秋闈科舉的費用便可用於賑濟災民。”

這時,工部尚書站出來,聲音洪亮地說道:“陛下,當務之急乃修建水利工程。透過南水北調,將長江之水引向北方,既可緩解北方旱情,亦能抑制蝗蟲繁殖。”他的建議充滿智慧與遠見。

最後,禮部尚書出列,虔誠地說道:“聖上,舉行敬天祭祀儀式乃必要之舉。祈求上天保佑大唐子民,賜予風調雨順,驅散蝗災。”他的言辭莊重而懇切。

李世民傾聽著群臣的諫言,眉頭緊蹙,陷入深思。這些方案各有利弊,需要他權衡取捨,做出明智的決策。他深知,每一個決定都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和民生福祉。在這艱難的時刻,他必須肩負起責任,引領大唐走出困境。

當然,世間仍有真正的“猛士”留存於世。

一位御史臺的御史目睹各部門的官員皆勇毅地提出諫言,為了彰顯自身的存在價值,他竟驚世駭俗地提出了一項震撼朝堂的提議。

他宣稱:

“李二陛下啊!此次大旱與蝗災乃上天降下的懲戒,您應當頒佈罪己詔,並向普天下昭示,為您自身弒殺兄長、囚禁生父及篡奪皇位之舉贖罪,以此祈求上蒼的寬恕啊!”

此言一出,原本一直在朝堂上昏昏欲睡的李泰瞬間變得清醒無比。

倘若換作其他君主,這位御史恐怕不僅自身難保,甚至連其老家村口的土狗都難以倖免。

然而,李二陛下不愧為千古明君,他友善地規勸此御史莫要再如此諫言。

但這位御史似乎備受鼓舞,執意懇請李二殿下為大唐江山社稷著想,下達罪己詔。

即便是性情溫良如李世民,亦無法容忍這般對皇權的褻瀆與挑釁,遂令這名御史“身首異處”。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和權衡利弊之後,李二陛下對各位官員提出的各種建議進行了全面比較與評估。其中,禮部官員所提出的\"敬天祭祀\"方案引起了他的特別關注,並最終被認為是最為符合其心意的選擇。

這個方案之所以能夠脫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