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會試放榜 (第1/2頁)
?四月十五,會試放榜。
此時杏花飄香,這也是會試放榜被稱為“杏榜”?的原因。
會試的合格者被稱為“貢士”,也稱“貢生”,這個時候,貢生們離“進士”只有一步之遙。
會試放榜後,大家不會大肆慶祝。
畢竟後面緊接著就是更為重要的殿試。
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後一步,由皇帝親自主持。
因為地點在皇宮中的殿廷,故稱之為“殿試”。
殿試主要考策問,根據此時此刻與國家大事相關的話題的來出題,考查考生的見解和對策能力。
由於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的內容更側重於考查考生的政治見解和治國理政的能力。
殿試只考取一場,考生按照會試的名次排列,直接在殿廷中作答。
皇帝會坐在殿上,有時會全程監考,有時只會象徵性地待上一個時辰。
殿試中途不能離場,中途會提供一次水,一餐飯食。
但大多數貢生會選擇在殿試的時候不吃不喝,避免殿前失儀。
不僅殿上不吃不喝,甚至為了中途不上廁所,進殿之前也不喝水,只吃些乾巴點心。
大家基本殿試全程都不會離開自己的位置,直到交卷。
考試結束後,殿試不再密封編號,考生的身份是公開的。
這對於背後有背景的考生更有利,殿試也是在考試中唯一最好運作的階段。
殿試在原則上由皇帝親自閱卷並評定成績,但幾百份試卷,皇帝政務繁忙,也不可能真的都親自看。
會有手下官員,一般是翰林院選調幾人,六部選調幾人,大家一起圈點出優秀試卷。
再從優中選優,選出十份最好的呈送給皇帝陛下,點出一甲前三名。
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其餘名次除了二甲第一名,也是整體排名第四的為傳臚,其餘二甲中人都稱為進士。
而三甲就是同進士出身了,有“同進士”,“如夫人”一說,就是同進士功名猶如小妾,揶揄同進士出身不值錢的意思。
進士的名次不僅影響其官職的高低,還關係到其個人的榮譽和未來前程。
一甲前三可直接進翰林院,狀元為從六品修撰,榜眼和探花為正七品編修。
其餘進士想要進翰林院,就得再經過一場考試,也就是考取庶吉士。
相當於後世的“實習生,”不擔任具體職務,可以行走翰林院學習,也可以到六部實習,選擇還是挺靈活的。
而那些沒考上的,也可以走走關係,留京補缺或者找個富裕一點兒的縣府當個一方地方官兒。
當然,現在大家最關心的是考試放榜,如果榜上無名,以上這些美好暢想和未來規劃就跟自己毫無關係。
能做的就是趕緊收拾包袱卷離開京城,省點兒食宿費用,回鄉繼續等三年,三年後再戰。
四月十五這天,蔣家眾人都換上了簇新簇新的衣服。
不管男女老少,每個人都打扮的像開了屏的孔雀。
眾位孔雀們排著隊,從蔣家大宅出發,依舊沒坐馬車。
幾步路的事兒,何必給貢院門前的交通再多施加壓力呢~
等蔣家的花孔雀們來到貢院門口時,能看到的只有一片黑腦袋瓜兒偶爾夾雜幾個斑駁的黑白腦袋瓜兒。
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寒窗苦讀,等的就是此刻。
畢竟會試考中的三百人,殿試時不會再進行淘汰。
也就是說過了會試,最次最次也能中個同進士了。
會試中了,等於提前預訂了一個進士功名。
這也是杏榜下更容易被榜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