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6章 風雲際會再揚帆》 (第3/5頁)

加入書籤

員,對各地傳教士的活動進行監督巡查,一旦發現有違反規定的行為,立即予以制止,並視情節輕重給予相應的處罰,絕不姑息遷就。同時,還要求傳教士們在傳教之前,必須先向當地官府報備,說明傳教的地點、內容以及參與人員等詳細資訊,以便官府能夠及時掌握情況,做好管理和協調工作。

另一方面,加強對本土民眾的引導同樣至關重要。崇禎帝深知,只有讓百姓們從內心深處明白如何正確看待外來宗教,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因文化差異而引發的衝突。於是,他下令各地官府透過張貼告示、舉辦宣講會等多種形式,向百姓們宣傳講解,讓大家明白應以理性和包容的態度看待外來宗教,尊重不同的信仰選擇,但同時也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堅守祖宗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不能因為外來文化的衝擊就輕易動搖。並且,還鼓勵民間的有識之士、學者大儒等,積極站出來,向百姓闡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透過言傳身教,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蘊,從而在面對外來文化時,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因衝突而引發不必要的混亂。

在崇禎帝這般精心謀劃、妥善安排之下,透過這一系列舉措的實施,民間因宗教文化差異導致的緊張局勢逐漸緩和下來。百姓們的牴觸情緒慢慢消散,傳教士們也收斂了許多,開始在規定的範圍內進行傳教活動,地方上的衝突事件越來越少,社會秩序得以恢復正常,大街小巷又重新恢復了往日的祥和與安寧,人們繼續安居樂業,忙於各自的生產生活,整個社會再次呈現出穩定有序的良好態勢。

在財政方面,儘管此前崇禎帝採取了諸多開源節流的得力措施,使得原本因長期改革投入和戰爭消耗而略顯空虛的國庫,稍稍有了一些充盈,猶如那乾涸已久的池塘迎來了幾股清泉,暫時緩解了資金緊張的局面。然而,隨著大明各項事業如蓬勃發展的春筍般日益壯大,對資金的需求也如同那不斷膨脹的雪球,變得日益增大。

基礎設施建設乃是國家發展的根基所在,無論是修建貫通南北的交通要道,還是興修水利工程,保障農田灌溉,亦或是修繕各地的城池、驛站等設施,都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大量資金,以確保這些工程能夠順利完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百姓的生活和國家的運轉提供便利;軍事裝備的更新換代更是刻不容緩,隨著周邊局勢的變化以及軍事科技的不斷進步,以往的武器裝備逐漸難以滿足作戰需求,新型的火炮、槍械、戰甲等需要不斷研發、製造並裝備到軍隊之中,這背後自然離不開雄厚的資金支援;科研的深入開展同樣需要大量錢財支撐,無論是軍事研究院對更先進武器裝備的探索研究,還是民間學者們在天文、地理、農業等各領域的創新嘗試,都需要購置研究裝置、材料,聘請專業人才等,每一項都耗資不菲;教育的進一步普及也是重中之重,要在全國範圍內建立更多的學府,培養更多的人才,就需要修建校舍、聘請教師、購置書籍文具等等,這些無一不需要大量的錢財作為後盾。

崇禎帝敏銳地意識到,僅靠現有的財政手段,不過是杯水車薪,難以滿足國家長遠發展的龐大資金需求,必須開拓思路,探索更為多元且可持續的生財之道,為大明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資金活力,才能確保各項事業都能順利推進,不至於因資金短缺而陷入停滯。

於是,崇禎帝當機立斷,召集戶部官員以及從各地精心挑選出來的理財能手,齊聚一堂,共同商議新的財政策略。這些被召集而來的人,皆是在理財方面頗有心得、經驗豐富之人,他們深知此次商討的重要性,紛紛帶著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踴躍發言,各抒己見。

有人提議大力發展海外貿易,這一提議可謂切中要害。大明坐擁諸多優勢產品,如那精美絕倫、聞名遐邇的絲綢,其質地柔軟、色澤豔麗,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都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