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7章 懵,還!懵的李承乾 (第1/2頁)

加入書籤

在三人短暫失神的間隙,魏徵悠然步出,語氣溫和卻蘊含深意:“楚王殿下,此番統計之法,乃是依據往年度之比照去年之資料。”

李佑輕輕頷首,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探究:“我並無他意,只是想求個明白。若是以大唐全境之資料為基準進行統計,我覺著其中細節似乎尚有欠缺。”

“大唐疆域廣袤,各地情形迥異,加之去年天災頻發,我思慮再三,若僅以此單一指標衡量,而未將救災扶危之舉措納入考量,恐所呈之數不盡精準。”魏徵的話語中透露出對細節的苛求。

“再者,”李佑的話語中多了幾分懇切,“我期望在統計之時,能細分為各州府之資料,單獨列示,如此一來,於朝堂之上,不僅能讓群臣一目瞭然,更能向父王呈現清晰之對比,助其明察秋毫。”

魏徵聞言,微微一笑道:“殿下所言極是,吾等當細加甄別,確保每一環節皆無疏漏,以期資料之準確無誤,為朝廷決策提供堅實之依據。”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韓仲良四人聞言,紛紛頷首表示贊同,隨即退至一旁。會議進行至兵部環節,李靖挺身而出,開始彙報兵部的具體情況。正當眾人以為他的彙報即將結束時,李靖話鋒一轉,提及了蜀王李恪在兵部的一項舉動:“自入冬以來,蜀王李恪便開始在兵部統計在朝在職將領的基本資訊。出於好奇,臣曾過問此事,直至問清緣由,方知蜀王殿下此舉意在全面掌握大唐將領的狀況。”

李靖剛剛說完,所有人都驚住了,因為他們都明白,一個皇子插手兵部的事,這不是什麼好兆頭啊,特別是對李世民來說,再有一個,這種上杆子給人由頭的事,弄的這些大臣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言罷,李靖從懷中取出一份奏摺,恭敬呈上:“陛下,臣懇請陛下仔細閱覽此奏摺,閱後自會明瞭。”

王總管隨即上前接過奏摺,轉呈至李世民面前。李世民面露疑惑,因他通常對朝堂將議之事早有預知,而今日李靖此舉卻令他頗感意外。

及至展開奏摺,李世民的眼神逐漸凝重,其上記錄詳盡,從大將軍至最低階的都尉,按年齡段、參戰次數、立功次數逐一分類統計。待李世民閱畢,他抬頭凝視李靖,問道:“李愛卿,此奏摺你曾審閱並親自調查過?”

李靖鄭重頷首:“陛下,微臣確曾對奏摺內容進行核實,與實際情況相差無幾。”

言畢,李世民起身踱步至黃案前,最後將目光投向李佑,將手中的奏摺遞給他:“你且仔細瞧瞧。”

李佑接過奏摺,展開閱讀後頓時明瞭其中緣由。原來,當前兵部將領已現斷層之危,且此斷層非比尋常。頂尖將領僅餘李靖、秦瓊、程咬金、尉遲恭等寥寥數人,其下唯餘他們的子孫承繼。更令人憂慮的是,這些將領雖各領一部,卻無合適接班人可選。非是這些將領緊握權柄不放,實乃後繼乏人。

然而,李靖的情況卻有所不同。他麾下尚有薛仁貴可用。薛仁貴曾隨李貞英征戰前線,歸來後便被程咬金等人留意,最終被李靖招致麾下。至於他們的子嗣,則多分佈於禁軍或左右衛,雖身居兵部,卻鮮少參與實戰,多陷於紙上談兵之境。大規模戰役之時,自然無法委以重任。

此刻,即便是奏摺上所列之將,亦難擔大任。若李世民再不謀良策,大唐兵部恐真將面臨人才凋零之境。

李佑心中憂慮,轉頭向李靖問道:“李伯伯,佑兒有一問,往昔面對此等困境,你們可有應對之策?譬如從基層培育英才,或慧眼識珠,提拔良才?”

豈料,李佑之言一出,朝堂之上的幾位將軍皆羞愧地低下頭,無言以對。而李世民則淡然言道:“提拔之事,自然未曾停歇,但提拔上來之人,亦是力不從心。他們未曾經歷過大規模戰役的洗禮。”

李佑聞言,心中豁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