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2章 諸國之交 (第1/2頁)

加入書籤

大鼎烹煮食物需要一定的時間,聚於帳內的朝臣便聊起了一些國策。

周元由百姓良家到新元榜魁的身份,成為了話題之一。

大魏皇帝也趁機問了一些,他想知道的問題。

“周元,你曾於鄉野之間謀生,當對鄉間百姓的生活非常瞭解。

不知我大魏鄉鎮百姓是否安泰,足糧足食否?”

這問題很像新元靈試時,儲君岐王詢問的那句,‘岐州軍政如何,百姓生活是否安泰’。

但周元不是崔鴻那種名門豪族子弟,鄉鎮狀況也非各州軍政那般敏感。

因此,他並沒有避諱鄉間百姓的辛勞,選擇了直言相告。

“回陛下,臣生於橋西村丶成年後≈x38c9;靖安軍營,又因軍功遷懷州大營丶上京≈x38c9;試。

因此,所見地區風貌狹隘,所言或有偏差。”

“但臣所在的橋西村確實貧困,常以大黃米果腹丶未能足也。

家有喪喜,亦需鄉鄰相助,才能勉強置辦。”

周元的回答並未超出大魏皇帝的預料,他手下有的是暗探,不會盲目認為大魏豐饒富足。

他之所以這樣發問,一是想看周元是否存誠。

二是想借周元之口告訴各州都督,大魏國力雖然欣欣向榮,但地方亦有改善空間。

“為何如此,可是橋西之地貧瘠,百姓收成欠佳。”

“回陛下,並非如此,橋西村比鄰清沙河而建,水源富足丶土地肥沃。

之所以貧困是因為稅賦眾多,縣中差吏層層盤剝。”

“稅賦眾多,這可真是一個有意思的說法。

諸君你們聽聽,有人幫著我等收稅吶,咱大魏竟然要靠百姓之稅過活。”

大魏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建國家,而是物資充沛到富餘的集權王朝。

他們缺的從來只是靈物寶器,而非各類普通物資。

因此,大魏朝廷的稅並不重,僅有田稅丶商稅兩種。

“陛下息怒,此乃人心腐化之結。

想肅正此風,只能時時委任密探清查,並依國法嚴辦。”

朝廷大臣都知道癥結何在,但確實很難改變。

究其因不過是,大魏的富饒建立在秘境攻伐之上,那份充沛的資源不會無償流向民間。

各縣府衙分潤不了軍堡秘境的利益,只能自己找些門路豐富收穫。

“哎,我大魏之富終究只能昭彰軍武,難以撫照百姓人家。”

大魏皇帝並不是全心為民的聖人,他這麼說,只是為了向各州都督表明朝廷的態度。

有了這個態度,並表示出重視,各州都督就不會讓此事持續惡化。

“國內事務尚有解決之法,國外局勢卻不容樂觀。”

大魏皇帝話題一轉,又與諸位朝臣聊起了大魏真正的憂慮。

這種涉及到境外各國的問題,周元說不上話,只能安坐靜聽。

不過如此一來也有收穫,使他得知了大魏下一步動作,是要攻伐西北方的虞國。

但前提是改變南方楚國的態度,使其不干涉這場戰役。

“南梁那邊不用例會,他們崇信佛事心氣已無,又有橫江天險丶水族各部阻攔,不敢犯我。

唯有楚國難安,其雖由眾多大小封國匯聚而成,但戰力不容小覷,能隨時為虞國分憂,阻擋我大魏兵鋒。”

“我意將安仁公主嫁於楚國儲君,與其簽訂盟約,再征伐虞國,諸位以為如何?”

大魏皇帝話音剛落,諸位朝臣便各抒己見。

有的不同意,認為應該拉上南梁把楚國一塊收拾了,原因是楚國與虞國都佔著大魏的國土。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